Yann
Tiersen十二月初来北京演出,关于我对他的聆听经历基本上都在这篇文章里有所表述,就不在这里赘言了。
这个消息最初是我在看完Dirty
Three之后的饭局上听健崔说的,后来张安定讲述了他过去在伦敦看他演出时的经历,一开始是弹钢琴,后来就拿着一把箱琴坐在那里哼唱。当时他讲的张牙舞爪,我听的羡慕嫉妒。但若仔细从他的描述中分析这个法国大师的轻微举止,会发现丫确实具有典型的法国特色浪漫主义情怀。
这是给《名牌世界·乐》写的稿子,但当你们看到这期杂志时,会发现署名是另一个人。这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乐评圈人少,所以团结,大家都挺忙,万一没时间交稿,找别人帮忙代谢不是没可能,这个点跟他们相声圈完全不一样。
正文如下: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Yann
Tiersen的音乐多半是因为那部被翻译成《天使艾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的法国电影,也许他们当初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配乐来自Yann
Tiersen,更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但其中悠扬的手风琴与美丽画面的搭配还是让这些人难以忘怀。就在这时,许多喜欢较真和探索的影迷通过电影结束之后的字幕找到了这个名字,并发现了他更多更好听的作品。
在今天被称作前卫音乐家的Yann
Tiersen于1970年6月23日出生在法国的港口城市布勒斯特,但他在音乐方面接受的正统教育却都发生在法国西北部的雷恩。6岁到14岁之前,这个后来被许多同行叫做天才的人先后掌握了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以指挥的身份在学校里小有名气,然而和许多知名的现代作曲家一样,他过去接受的严肃音乐教育并没有让自己引以为荣,反倒是成为了他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对象。这种反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他在Joy
Division和the
Stooges等乐队的影响下,于青春期的最后几年组建了几支后朋克乐队,并在其中担任吉他手的角色。
不过这些叛逆的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成就,于是他在发表首张个人专辑《La
Valse des
Monstres》(野兽的华尔兹)之前结束了短暂的乐队生涯。虽然他在这张1995年发表的唱片当中作曲并演奏了钢琴、班卓琴、口风琴和一些钟鼓乐器,也被少数乐评人用来和风格相近的Erik
Satie、Nino Rota、Philip Glass和Michael
Nyman等前辈相提并论,在但大多数人眼里,这仅仅是一张不值一提的作品,销量上也没有太多反响。这样的窘境同样出现在两年之后的《Rue
Des Cascades》(水瀑之路)身上。
这些看上去稍嫌惨痛的经历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1998年的时候,他又发表了第三张专辑《Le
Phare》(灯塔),本来这张专辑的命运可能和前两张一样,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东西,但因为当时法国流行歌手Dominique
A参与演唱了其中的单曲《Monochrome》,才使得Yann
Tiersen第一次体会到了备受关注的感觉。在那之后,,Dominique
A也成了他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之后一张名为《Black
Sessions》的电台现场录音当中,她也参与了多首作品的演唱,与此同时,参与演唱的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当时刚刚成名的the
Divine Comedy主唱Neil Hannon。
不过这些成绩也只是让他在法国国内小有名气,真正让他冲出法国、走向世界还得是让-皮埃尔·热内。1999年的时候,这位因为《黑店狂想曲》一举成名的导演刚刚拍摄完成他的又一部力作《天使艾美丽》。虽然电影已经完成,但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电影配乐,于是他从音像店买来了许多法国当代作曲家的唱片,希望从中找到合适的对象,来为这部必然成功的作品谱写原声音乐。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了Yann
Tiersen,并与其合作了这部国内乐迷和影迷都非常熟知的作品。这是Yann
Tiersen历年作品与全新创作的完美结合,构建了自成一格的童话世界。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主题曲《La
Valse
d'Amélie》(艾美丽的华尔兹),他将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和玩具钢琴等乐器融为一体,轻盈流丽,悠扬自如,但凡看过电影的人再听到这段音乐时,都能想起Amelie眨着大眼睛站在巴黎天空下的画面。
之后反映两德统一的电影《再见,列宁》让我们又一次体验了他作为一个电影配乐大师的魅力。不过这次他用于展现自我的乐器不是手风琴,而是大段的钢琴独奏,无论是带有童年意味的《summer78》还是浪漫中略带青涩的《First
Rendez-Vous》(初次约会),都展现了Yann
Tiersen作为一名配乐者对影片良好的诠释与把握。同时,当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时候,也超越了配乐者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让你忆苦思甜的帮手。
如今Yann
Tiersen即将于12月2日来京演出,无论他在现场是弹奏钢琴还是演奏吉他,无论我们是否听得懂他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和内涵,这位善于制造浪漫情怀的大师依然会给我们一种惬意的感觉,让我们在13600公里之外的北京,感受古老而时尚的巴黎风情。
注:文章内的中文翻译只针对以法文命名的作品。
文/王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