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瘾,但不过瘾

(2006-11-04 02:06:34)

最近和谁聊天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新裤子新专辑你听了吗?其实这张专辑我在一年之前就基本上听过了,甚至每首歌的创作时间我大概都能说得上来。专辑做的不错,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是今年在朱哲琴之外又一张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唱片。

这两年和摩登的合作基本上就没有断过,虽然他们给的钱少,事儿又多,但我还是凑合着把稿子给他们写了。不过最近王老师迷上了一项叫做耍大牌的活动,所以对于这种稿费较低,事儿逼事儿逼的稿子,基本上不予理睬,无论催稿电话里的声音多么仓促,我依然纹丝不动,稳躺席梦思床。

这篇稿子就是这么写出来的,前前后后催了两三次,历时三个多月。别问我为什么时间这么长。原因只有一个,给钱太少。毕竟写稿和做爱是两码事儿。

 

在如今以时尚作为最高品位标准的音乐市场当中,真正做到时尚的并没有几个,基本上都是在直接地模仿西方过时产物,具体的说,就是把欧美流行音乐当中不属于R&B的流行歌曲拆开了揉碎了,然后再按照新的排列组合方式打一个包,制作出一些节奏明快,风格上偏向流行朋克的作品。在这些芸芸众生的时尚角色当中,“新裤子”绝对是个例外。

如果说他们98年的首张同名专辑只是迎合了当时的潮流所向,那之后的《Disco Girl》和《我们都是自动的》就是在原有朋克潮流基础上的迈进和对内地New Wave复古风潮的引领。而在这张《龙虎人丹》当中,他们已然抛弃从前纯粹的朋克创作。用于向三和弦朋克先锋Ramones致敬的《你就是我的明星》和专辑末尾的失恋赞歌《我想她》虽然都是在三和弦基础上创作的,但听上去已经和第一张同名专辑时的《每一天》和《我们的时代》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吉他的失真音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收缩,取而代之的是合成器带来的80年代音色,这样一来,朋克也就演变成了电音朋克。这也许对那些忠诚于70年代荷尔蒙的歌迷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但就商业的角度来讲,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流俗的机会。然而最具流俗潜质的不是他们俩,而是与我们崇尚的感情专一没有一点儿关系的《两个男朋友》。

如今这张《龙虎人丹》单从时尚潮流角度来讲,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潮流的创造,而从他们个人的立场出发,则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神秘香波》,这首旋律与歌词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押韵关系的作品是对国产土鳖气质的采纳,同时又用80年代的New Wave和Disco Punk给原有的土鳖插上了翅膀。

其实Disco一直是他们很久之前就想去尝试的风格。记得我三年前和庞宽聊天的时候,他就打算出一张个人专辑,里面全是充满复古情怀的Disco和在当时颇为流行的Down Tempo(基本上只在欧洲流行),如今这张专辑里有很多歌曲都是根据他当时作品加工完成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不是Disco(唯一偏向Disco的只有刘葆演唱的《龙虎人丹》),也不是Down Tempo,而是Down Tempo版的Disco,最典型的例子就是《Bye Bye Disco》,非典型的例子还有《加利福尼亚》。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都觉得“新裤子”最不得要领的地方就是歌词,但他们往往能创造一些言语精辟的短剧,但是《龙虎人丹》当中,他们没有运用从前的小聪明,而是让歌词当中蕴含了许多文化暗示。之所以称之为暗示,原因是你必须了解80年代的音乐文化,否则无法直接体会到其中乐趣与亲切。从《Bye Bye Disco》当中对昔日舞厅时光的怀念,到讽刺伪文化标签的《需要爱》(原来叫《文化俱乐部》)对New Wave大牌Culture Club的致敬,都是在提醒听众,他们如今的变化不是偶然或偶尔的空穴来风,而是多年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最终走向成熟的必然表现。

唯一让人不太满意的就是专辑收录的歌曲太少。过去我们不觉得“新裤子“有多过瘾的的时候,他们所收录曲目都在13首以上,如今的《龙虎人丹》终于让我们过瘾了,但十首歌的数量又让我们的过瘾显得不太过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