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ty
Three来华演出的事的确得到了诸多文艺男女青年的强烈关注,这一点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国内搜索引擎来证明,当你输入Dirty
Three之后,出来的内容除了主办单位口袋音乐发布的通稿之外,就是这帮人于各个角落表达的“脏三”听后感。无论这些听后感是长是短,所集中的焦点几乎都落在了小提琴手Warren
Ellis身上。
从我们传统聆听经验的角度出发,对于乐队音乐的总体印象无外乎就是原始的四大件(吉他贝斯键盘鼓),一旦某个乐队使用了这四种乐器之外的东西,都会引起我们不自觉地关注。Warren
Ellis的小提琴就是四大件之外的乐器,也是Dirty
Three的特色之一,这恐怕还是许多人最开始对他们产生兴趣的原因。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乐队都是因为有了小提琴,才显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比如60年代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70年代的Curved
Air以及80年代的Ultravox,甚至还包括我们更加熟悉并且蒸蒸日上的左小祖咒,和我们同样熟悉但却日渐没落的张浅潜。无论他们最吸引我们的是不是那把小提琴,但当听说他们使用这种乐器的时候还是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哎呦,还有小提琴呢”。
在现场,Warren
Ellis也是用他的小提琴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是闷骚。每当这个留着大胡子的长发男子背对观众的时候,都会摇晃着半弯的双腿证明他的投入,但当这个动作传达到观众眼中,却只剩下了美感。与此同时,他在狂躁的提琴演奏当中不时踢腿的动作也让许多不知所以的人感觉到了同样不知所以的震撼。其实这个动作对另外两位成员来说就是一个信号,如果你仔细回想当时的场景或已经偷偷地制作了一盘Bootleg的话,会发现他的每次踢腿都意味着下一次的变奏。
对于这种时间较长并夹杂着大段即兴的歌曲,成员之间的配合很难依靠纯粹的排练和记忆变得天衣无缝,必然还要有此类信号告诉他们,“差不多了,变个调吧”。Dirty
Three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们没有把举手或是喊叫当作变奏信号,而是用演奏密度和音量在即将达到高潮时的那一下劈腿,将这一信号完全的向乐手做出表达,并且完美的对观众做出掩饰。另外通过他们的现场我们才发现,原先对于Dirty
Three是后摇滚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虽然他们在音量、密度和情绪上的难以控制与Mogwai早期专辑(以及最近的那张《Mr.
Beast》)的风格十分相像,但若是仔细聆听Warren
Ellis的小提琴演奏,会发现大多数的旋律都是出自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传统民谣。
配合这场演出的还有他们去年专辑《Cinder》的内地版发行,然而这对Dirty
Three的整体风格来说却是一张容易让人产生误导的唱片。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因为这张专辑当中某些清丽婉转的作品才来到现场的话,那他肯定会大失所望。来自台湾的Goodbye!Nao!虽然只是暖场乐队,但他们的噪音墙+行为艺术已经让人预感到这场演出绝对不会像《Cinder》一样平静。果然,现场的Warren
Ellis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不言不语和内敛腼腆,整场演出下来,都像《摇滚学校》里Jack
Black扮演的盲流摇滚教师一样滔滔不绝,在每首作品的演奏结束之后都会讲述着歌曲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创作背景,那感觉如同一个有些知识分子情节的老流氓在天桥剧场上演了一次劈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