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热风冷思 |
一、“人员销售”该怎么学?
讲《市场营销》课,讲到“人员销售”内容时,我想给同学们讲世界级著名推销大师原一平,推销保险的种种动人故事;也想给同学们讲创吉尼斯世界记录,每年卖出1300辆车的乔.吉拉德的销售秘诀;但最后还是决定,就给同学们讲身边销售人的事例。这不仅因为他们看得见,易接受;更因为那个大风凛冽的傍晚,那位水果摊前聚集着一堆顾客的摊主,与其他摊位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情景,构成了一道对比强烈的风景线,一直定格在我的脑子里……。
于是,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实训题:在学校周围大大小小商场或摊贩中,观察销售或体验购买,然后评出你心目中最佳的销售员,并写出你的独家心得体会。
为配合这次实训,我安排了一次课堂讨论,组织同学们开展“销售技巧”的心得交流。结果,历来比较活跃的一个班,同学们做得比较到位,课下认真观察体验,课上争先恐后地发言,讨论很成功。但另一个班,只是那些爱发言的同学参与讨论,其他同学默默无语,一副局外人的样子。
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学习,我们该怎么学?
二、他为什么比别人卖的好?
课堂讨论,不少同学不约而同提到了那位卖水果的男摊主,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似乎在意料之外。看来,那位摊主受到了理应受到的关注。也说明,只要细心观察,同学们是很有辨别能力的。为了增强这些曾经遭受高考落榜打击的同学们的自信,我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前,给大家讲了那个傍晚发生的那个难忘的情景。
在学校院墙外“海客隆”超市对面,有一溜排水果摊,那里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一周需要的水果几乎全在那里挑选,而且特别喜欢买中间那位摊主的水果。那位摊主,男,30多岁,看上去,十有八九是下岗人员。至于是城市下岗,还是农村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不好确定。
开始,也没太在意那位摊主的特别,就感觉买他的水果不用操心。比如,告诉他想买香蕉,他就会详细向你介绍:他指着那种大大的、外皮光滑青而泛白、价钱还贵的香蕉,说“这种香蕉好看不好吃。”然后,他拿出一串浑身长着小麻点的黄黄的小个香蕉,说“这种香蕉不好看但好吃”。再然后就征求你的意见:“大姐,你是要好看的,还是要好吃的?”假如你想买苹果,他会主动帮你挑选,告诉你黄里间红的苹果好吃,那种青青的不好吃;要买猕猴桃时,你尽管放心地让他给你挑,保证既好吃又能放好几天不会坏。假如你买了好几种水果,他会仔细地装袋,告诉你,苹果不怕压放在下面,葡萄怕压给你放在上面。每次临走时,他总忘不了说一句,“大姐,还来啊”。让人觉得下次不去买他的就挺对不住他。
尽管知道他人好心细,买水果喜欢买他的,可是那一天,一种情景还是让我非常吃惊。那天起风,冬天的北风,呼呼的刮,针一般刺在脸上。我照例晚饭后散步顺带买水果。买东西的人不多。可在那位男摊主的摊位前,却围了一堆顾客,其中明显不少是学生样的顾客在买他的水果。男摊主满面春风,招呼着这个,又应答着那个;一边帮这位挑着水果,一边又替那位递过去包装袋,还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给前一位找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令我我吃惊的是男摊主两边的水果摊,冷冷清清,无一人光顾!几位摊主无所事事个个将两手缩在袖笼里,在冷飕飕的北风中以一种复杂的眼神盯着男摊主摊前的顾客们。
同样是卖水果,水果的种类和价钱都差不多,为什么却如此的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天差地别呢?!
风呼呼地刮,脸上被针扎着。那位忙得不亦乐乎的男摊主的同伴们实在是太冷清了,冷清地让人陡生恻隐之心。于是,我去了那位年龄较大的女摊主的摊前,说:“买点猕猴桃,你替我拿吧”。女摊主非常热情,帮我挑选着……。可等我回家打开袋来,发现有的是坏了的,手一碰,猕猴桃就稀软软的要出水了……
那位男摊主,他为什么比别人卖得好?答案很清楚。
三、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讨论课的结束语
一个人是否会学习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学习该怎么学?显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接受现成的东西,从书本上学;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学。其实我们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在生活中学。这种学习是鲜活的,是学了就终身难忘乃至终身受用的。
我们的教材花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销售的技巧。销售是有技巧,包括态度、语言、形体、甚至包装,这些属于做事范围。但销售光有技巧不行,有些是要用心去学,用心去悟,那就是做人。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了,事情才能做得好。
就说那个男摊主,他的销售诀窍,至少有二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信”,讲诚信。当今时代,是一个双赢、多赢,以至欲取先与的时代。那个无序的可以浑水摸鱼的市场阶段正在结束。一个只顾自己赚钱,不讲信誉的商人,肯定做不好销售。而那个男摊主恰恰在“信”字上打了硬仗。
二是“义”,重沟通。卡内基曾经说过:“每一个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15%依靠他的基本技能,85%依靠他的沟通能力。”学会沟通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个男摊主接待每一个顾客的过程,都是与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热心的沟通,都是在锁定一位忠诚的顾客。有了回头客,还怕生意做不成?还怕无利可图?
如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样,销售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在商言商——利;
第二重:在商不言商——义;
第三重:在商还是言商——信。
境界越高,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