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广告代言的思考之二——广告代言,非明星不可?

(2006-12-16 08:27:02)
分类: 热风冷思

对广告代言的思考之二——广告代言,非明星不可?

 

 其实,广告代言真是非明星不可吗?!笔者选用三个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宝洁的广告策略,很值得我们玩味和学习。

 

       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宝洁每年至少推出一个新品牌,尽管推出的产品价格为当地同类产品的3~5倍,但仍然成为畅销品。宝洁打开市场的重磅武器就是广告。

 

 上世纪80年代,宝洁首次给中国吹来广告风。海飞丝去头屑广告一热播,年轻人最时髦话题就是海飞丝。以后,只要电视里出现了宝洁产品的广告,都会拥有一群时髦的追风族。

 

 别以为宝洁广告的特征是狂轰滥炸,那样它的广告策略就不足以令人称道,最多沦为类似“送礼篇”那样恶俗的让人烦。宝洁广告策略有何精妙之处?

 

    突出的一点,就是宝洁形象代言人与众不同。宝洁的竞争产品,比如联合利华一直聘请国际大腕级女明星做形象代言人,丝宝邀请香港巨星如郑伊健、谢霆锋做风影的广告代言人,而宝洁代言人通常是符合宝洁产品个性、气质定位的平民化广告新人。这类广告让广大消费者耳目一新,给我们带来了平和、亲近的感受。此外,平民化广告也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使消费者对号入座,不知不觉中成了宝洁产品的俘虏。比如飘柔、潘婷广告代言人,通常都是公司的白领,而平常注重形象、愿意头发更柔顺、更健美的消费者也常是受过教育的白领阶层,自然这类广告深受他们欢迎。

   

 二是高露洁,不用明星代言,毫无“星光灿烂”,却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广告代言的思考之二——广告代言,非明星不可?   

在中国的牙膏市场上,高露洁既无质量优势,也无价格优势,却一度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让我们不得不产生研究高露洁广告策略的兴趣。

 

  首先,高露洁风格鲜明,它都是以少年儿童做广告片的主角。成年人是牙膏的主要购买者,为什么不找成年人做广告主角呢?因为当时的牙膏广告,一个赛着一个比美女,比微笑,比洁白,让消费者心中生厌。高露洁采用迂回战术,打出了青少年牌,独树一帜,风格崭新,马上赢得了消费者观感上的好评。此外,高露洁充分考虑了儿童对父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此制作以少年儿童为主角的广告,很合广大儿童的口味。

 

  其次,应该看到,高露洁野心勃勃,放长线钓大鱼,志在长远,想让这些每天都刷高露洁牙膏的新一代,从小就建立对高露洁的亲切感,培养忠诚度,终生选择高露洁,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延续品牌的生命周期。

 

 再者,高露洁广告一向以产品功能诉求为导向,这是它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又一重要法宝。有则广告让我们记忆犹新:一个慈祥亲切、知识渊博的牙医专家,在向孩子们讲述高露洁牙膏是如何特护牙齿时,其中没有敷高露洁牙膏的白色贝壳在小槌的轻敲之下,塌陷了一侧。就这么简洁平实,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牙膏购买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比较才确定的理性消费,而不是随意性很大的感性消费。牙膏广告应该就产品对保护牙齿、保健口腔有无实效展开诉求,而不是偏离该卖点去追求虚幻。

  高露洁是差异化广告运用成功的品牌。

 

 三是麦当劳:运用虚拟代言人的典范。

 

    对广告代言的思考之二——广告代言,非明星不可?

   被认为是美国文化象征的麦当劳,已经在全球120个国家设有数万家快餐店,每天服务的客户达4500万,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那座金色的拱门。1992年,第一家麦当劳落户深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接受麦当劳的生活方式。除了带给中国人全新的生活观念外,麦当劳也带来了它全新的广告观念。

 

 麦当劳广告代言人与普通广告截然不同,它是以麦当劳叔叔这个虚拟人物做代言人。当然这种做法并非麦当劳独有,海尔产品的海尔兄弟,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甚至麦当劳的竞争对手肯德基的肯德基上校,都是以虚拟人物做代言人的。

 

 利用麦当劳叔叔做广告代言人,麦当劳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优势。

 首先,无需向麦当劳叔叔付广告费。

 其次,麦当劳叔叔不会犯错误。

 再次,麦当劳叔叔滑稽可爱,深受儿童欢迎。通过儿童就可以影响父母对快餐店的选择。

  最后,麦当劳叔叔克服了中美文化差异。麦当劳以麦叔叔快乐活泼的形象就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这是其他美国产品进入中国所艳羡不已的。

 

 作为麦当劳广告策略的一部分,它的电视广告也同样精彩。麦当劳电视广告并不多,但每篇都堪称经典之作。曾荣膺1996年法国戛纳国际广告电视金狮奖的麦当劳“婴儿篇”广告即不同凡响。这则电视广告中,一位躺在摇篮里的婴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当摇篮悠起来,靠近窗口时,这位婴儿就高兴地露出笑脸;而当摇篮悠下来时,就哇哇地哭。这一简单的过程反复持续了多次。怎么回事?当广告最后把镜头从婴儿的角度对准窗外时,一切恍然大悟:原来婴儿是因为看到窗外黄色的麦当劳双拱门而笑,因为看不到它而哭。这个广告创意极为单纯,情节却充满了戏剧性。麦当劳其他电视广告也是同样夸张,面对麦当劳美味的诱惑,广告中的年轻人可以一头撞到玻璃上,淑女可以丢掉风度,而婴儿变得更有灵性。

 麦当劳广告策略确实令人可圈可点。

                    

                              (案例资料来源:赢家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