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一:火塘边的茶香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火塘边的茶香
+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一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火塘边的茶香
杨 剀

一只土陶制成的茶罐,就可以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在澜沧江和黑惠江峡谷两岸的彝家,堂屋中的火塘常常四季不灭。一只茶罐总是煨在火塘边,飘着诱人的茶香。
独具风情的彝家小罐茶又称“雷响茶”,是昌宁重要的民间茶俗、茶艺文化,也是昌宁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00年前,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种茶人是西汉时的四川人吴理真,传说他“植仙茶八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可成仙”。千百年来,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传入,这种在西南土生土长的小罐茶也随之远扬。如今时过境迁,但在昌宁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小罐饮茶的古朴遗风。所以说,是中原文化的渗透繁荣了昌宁的茶文化。
跨越澜沧江,在八卦山下的耈街和黑惠江畔的彝山,每年三月,茶园慢慢泛起浓酽酽的新绿。惊蛰节令过后,柔嫩的茶芽一夜之间随着春风,突然光临一座座古老的山岗。
与高岗上的茶园一样,彝家人也收到了春风带来的信息。随着节令的变化,渐渐飘香的茶山上,出现了彝家女人采茶的身影。在彝家女人们跳跃的指尖下,春天的第一片茶叶被她们小心翼翼地装进背篓里,这些毛茸茸的叶芽,被称作“春茶”,经过精细的加工晾晒后,它们将是彝家人制作小罐茶的优秀原料。
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茶,曾经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年以前,耈街和珠街的彝山没有茶叶,是他们随着远行的马帮,一直向西跨越澜沧江,从遥远的漭水驮回上好的茶叶,煨制出了土色土香的小罐茶。年深日久,是小罐茶装饰和点缀了他们寡淡的乡村生活。
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人们喝茶均与火塘有关。彝家人的一生与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把火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里的火塘终年不熄。客人到了山寨,主人就要请到火塘边招待,早、中、晚都要烤小罐茶。于是,一只茶罐日复一日常年煨在火塘边上,冒着热气,年复一年飘荡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气息和芬芳。
记忆里,老人们喝小罐茶的时候,气氛胜似过年。倘若某个主人家还藏有去年的春茶,他会选择一个闲散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烤制小罐茶。闻香识茶,几个同村的老人也应约而来,他们是主人家的伙伴,更是茶友。
相约烤制小罐茶总是一幅乡村的热闹图谱。院场上,主人家早早准备了一个酒杯大小的土陶罐,俗称“茶罐”。他和他的老友们把自己珍藏一年的春茶放在小罐里,轻轻抖动着烘烤,直到茶的颜色渐渐烤黄,院子里异香扑鼻,便用烧沸的开水冲入茶罐。只听“哧”的一声,泡沫盈罐,白气升腾,满院馨香。等泡沫下落,烹茶的主人再加兑适量的开水,用文火加温后,他的小罐茶就出炉了。
漫长的春日里,有了小罐茶的陪伴,对老人们来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每天生火烧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年迈的茶友们,像是小罐茶原始喝法的坚守者一样,蛰守着彝山,也传扬着民俗里的小罐茶。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昌宁的小罐茶具有独特的人文渊源和民族风情。据《中华茶文化》一书载:唐朝时,人们习惯用竹编制的笼子盛放茶,挂在高处,凉爽通风,保持干燥;如遇潮湿,笼子还可放在炭火上焙烤,使茶干脆。十多年前,只要走进彝家寨子,还可以看到火塘边放着盛装茶叶、俗称茶叶箩的竹笼。小小的茶叶箩里,还可以看到唐人的遗风。
彝族小罐茶是彝家人独特、传统的茶俗, 也叫做“百抖茶”或“罐罐茶”,是昌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烹制小罐茶的要点在于一个“抖”字,抖时茶罐不能长期离开火苗,而且要不紧不慢地抖,使茶叶烤制均匀喷香。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小罐茶是抖出来的。
小罐茶当然离不开茶罐。在黑惠江以东的巍山,有一个依山靠河的小村,叫牛街。因从前这里烧制的土陶器皿远近闻名,老人们习惯把这个村子叫瓦罐村,彝家人的茶罐几乎全都来自那里。在黑惠江两岸的彝家山寨,几乎家家都用这种茶罐煨茶。就像小小的茶罐随着茶马古道渡江过河,来到耈街和珠街的山寨一样,彝家人的这种茶俗,也曾沿着茶马古道走向远方。
小罐茶的茶香使彝家人舌尖上的味蕾感觉到了茶韵的千变万化。茶罐里飘散出来的味道,是茶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品尝者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在彝家山寨茶香缭绕的时空中,动听悦耳的歌声合着茶叶的香气飘来,摇荡出彝家人心里最纯洁的情愫。这,就是敬茶歌。
与其他茶道茶艺不同,小罐茶朴素内敛。在彝族乡亲聚居的山寨,单凭随处可闻的敬茶歌,就能品出那份茶韵的纯厚绵长,而这些经过一芽二叶浸泡的歌曲,也会泛出特别的茶香。在每一个山寨,无论是干净整洁的人家,还是风景如画的山岗,永远少不了一罐茶。围着火塘坐下,看着彝家老人熟练的在火旁轻轻抖茶,永远是一种淡泊无我的享受。“远方客人到彝家,请喝一杯小罐茶,彝家热情倒进杯,山泉泡茶味道佳。”兴之所至,年轻的姑娘唱起了茶歌,跳起了茶舞。由小罐茶延伸出来的敬茶歌,在时间流转里变成彝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在用一种民族特有的方式讲述着民俗的故事。
彝家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茶。彝族人对祖先神灵祭祀先要敬茶,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先要敬茶,对长辈表示敬重先要敬茶,对亲朋好友表示热情先要敬茶……岁月流转中,小罐茶已经成为彝家人敬奉祖先神灵的祭品和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喝小罐茶,这也是寨子里常常发出的一次邀请。村头寨尾,房前屋后,碰上熟人,彝家人都会这样打招呼。于是,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的消息、农事、天气,都在一罐茶的沸腾之间弥散开来。他们聚集在火塘前欢饮着小罐茶,互相讲述着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事,从一壶茶香里开始美好的一天。对纯朴的彝家人来说,滋润在民族风情里的小罐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被封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记忆,它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难以忘怀,也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在时光中发酵的力量。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杨剀,职业教师。业余喜欢文艺,爱好民俗文化。相信“诗和远方”,更相信一步一个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