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二:“云雾茶海的蜕变”——勐统红碎茶背后的故事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云雾茶海的蜕变” ——勐统红碎茶背后的故事
+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二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云雾茶海的蜕变”
——勐统红碎茶背后的故事
杨建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茶,始终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文化符号。来者先饮一杯茶,这是待客之道,亦是一个地区的骄傲。中国地大物博,不乏名茶、好茶。到某个地方,当地人非常乐于让你饮一杯当地的茶。这是一个地方的味道,亦是一个地方的骄傲。
在勐统镇,有一种每年带来大量收入,远销海内外的茶——“CTC红碎茶”,当您看着眼前的茶盘里,宛若一堆黑砂的粉末,估计一时半会难以转过弯来,将它与茶联系在一起,而这堆粉末,就是勐统镇的CTC红碎茶。
CTC红碎茶,一种采用揉切机加工而来的茶,主要用于出口,因易于保存、方便运输的特点,广受欢迎,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80%左右,勐统镇的红碎茶,采用板家寨“云雾茶海”的生态茶叶制成,远销东南亚,是勐统镇不亚于“土司贡茶”的知名茶叶。
板家寨“云雾茶海”,既是生态茶的产地,同时也是游览胜地。山间绿意盎然,一行行茶树好似一条条绿色的丝带,浓浓密密地伸展着,从山底盘旋而上,完美的融入了山水之间。还未走到茶园,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茶虽然不像其他名茶那般“高贵”,但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养育着广大人民群众。
2019年,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茶叶价格下滑,勐统镇和板家寨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引导茶叶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引入华龙公司按2元/公斤的保护价统一收购群众鲜叶,保证茶农收入不减,并用好公司的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培训5期180余人次,指导农户按照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采摘机械化的模式建设高产稳产茶园500亩,实现亩均效益从2000—3000元提升到5000元左右,让茶树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树和摇钱树。村党总支与企业多次协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合作社统购统售,企业按照0.1元/公斤标准支付服务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党总支牵头成立用水专业合作社,在茶园建设500m³蓄水池,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预计能实现每亩增产鲜叶约200公斤,茶农每亩增收约400元,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华龙公司是全市最大的茶叶出口创汇企业,每年收购鲜叶约7500吨、干茶约800吨,销售约2000吨,对原料需求较大。为有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镇、村两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召开茶叶企业发展座谈会5场次,由村党总支组织动员群众进行规范化管理、机械化采摘和统一收购,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
板家寨村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始终,走茶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打造集寓教于乐为一体的“云雾茶海”新地标。一是共建绿色生态茶园。抢抓省委、省政府“绿色云品”打造和昌宁县“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生态茶园资源优势,推进有机茶园认证,在全镇1.9万余亩生态茶园中完成有机茶园认证5000亩,让群众喝到生态茶、有机茶、放心茶。二是共建休闲度假乐园。依托茶资源、茶基地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和功能,打造“云雾茶海”生态景观,目前每天均有100名以上周边游客到茶园观光、体验和打卡。下一步,镇党委将按照4A级景区的目标,采取招商引资+政府投入+群众参与的方式,逐步配套游客服务中心、观光、露营、垂钓、餐饮、娱乐、体验等吃、住、游、玩、购新业态,打造“云雾茶海”—土司贡茶庄园旅游环线,让游客感受世外“茶源”,实现茶旅融合发展。三是共建实践实训校园。依托“云雾茶海”标准茶园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的基层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和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以镇农业中心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为重点建立“师资库”,为群众免费提供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制作等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共开展现场教学4场次120余人,开展“一对一”技术服务指导13人次,培养和储备产业技术人才21名,为持续发展壮大茶产业,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勐统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