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四:昌宁雨中寻茶记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昌宁雨中寻茶记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四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昌宁雨中寻茶记
禹艳芬
昌宁,是茶的故乡。作为一个地道的昌宁人,我从小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些年月,我跟在母亲的身后,跑遍了家乡的山岗,山岗上那些绿油油的茶树,是母亲的最爱,也是我的最爱。我喜欢在茶树下躲阴凉,喜欢在茶树上唱山歌。至于采茶嘛,那自然是母亲的活计,因为那个时候,我可是一只地地道道的“小懒猫”。
参加工作以后,我虽然没有离开故土,却离开与土地打交道的时光。每天,只是在钢筋水泥浇筑的森林里穿梭,追寻所谓的远方。在安于现状的日子里,弟子的归来唤醒了我对茶叶的情愫。
弟子是当年自己在乡下中学任教时教毕业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励志的女娃儿,作为“留守儿童”的她,从小就在家乡带着弟弟生活,她的父母,则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在各个城市之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够回家乡和他们姐弟俩团聚。
正因为如此,弟子和我们家的关系挺好,虽毕业多年,却一直保持着联系。她大学毕业了,会打电话告诉我们;找到“工作”了,也会向我们报喜。那几年,虽然她的工作只是帮别人打工,但却是她凭借自己的本领找到的工作,我们打心眼儿里替她高兴。
这不,翅膀长硬的她去年出来单干,凭着自己的人脉和吃苦的精神开了一家公司。作为她的长辈和朋友,看到她这样努力,我们真替她高兴。
为了拓展公司的业务,我的弟子在周末的时候回到了昌宁。此前,她曾在微信里和我们提及,想要看一看昌宁的茶叶。同为昌宁人,虽然她已经在茶叶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年,但是对家乡的茶叶并不是很熟悉。对于她的这个小愿望,我们俩口子理应帮助她实现。
茶苗青青
在我的家乡,千年茶乡昌宁,随处可见从事茶叶制作、加工、出售的朋友。收到弟子要寻访家乡茶叶的讯息后,我们便开始在自己的圈子里寻找这方面的资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细雨飘飞的午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寻茶之旅。
第一站

美丽大明湖
翁堵是昌宁的一个产茶大镇,闻名全国的“昌宁红雨林认证富硒茶园”就在翁堵,所以,我们把此行的第一站定在了翁堵。
翁堵离昌宁县城28公里,乘车大约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弟子是开车回昌宁的,但是考虑到她不熟悉路况,所以我们开了自己的车子前往。由于是下雨天,原本四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达的时候,朋友一家早已等候在那里。
由于前段时间干旱,加之又是夏天,茶园里的茶叶发芽率不是很高。即便如此,看到满坡的茶树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抢过女主人肩上的篮子奔向了茶树。看到我的“娃娃样”,一伙人笑得前俯后仰。
然而,我全然不顾这些,因为我的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采茶!我把篮子跨在右肩膀上,再把飘散的头发全部拢到脑后,便开始“操作”起来!你还别说,时隔多年,我的“采茶”技艺却一点也没有回生,采起茶来还是那么溜!
“禹老师,你是不是教过我啊?”正当我沉浸在劳动的快乐中时,一个身着红色上衣的女子跑到我的旁边。“好像是的。”我含混其词地回答。从教十九年,不说“桃李满天下”,至少还是教出了好些弟子了。“禹老师,您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教的就是我们。”在她的提醒下,我终于想起来了!
原来,这个弟子是我当时在乡下任教时候教过的,她成年后,嫁到了翁堵。
“我调回城里了,现在在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你有时间的时候来找我玩儿。”“我晓得呢,老师,您调回城以后,我们见过面的。”
“哦……哦……”我一边应着,一边继续采着茶。红衣服的女弟子看我如此认真,也和我采了起来。
雨依然在下,但是我们采茶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女主人看我们在雨里采茶,打算在头顶撑开一把雨伞,我婉拒了。因为我想看雨滴在茶叶上的舞蹈,一滴、两滴、三滴……无数个雨点落在茶叶上,汇聚成一个个“水球”,宛如珍珠般晶莹透亮!
大明湖畔
久旱逢甘霖!茶叶在昌宁的天空下肆意地吮吸着大自然的恩赐。“前段时间不下雨,所以茶叶发得不多。不过这下好了,下雨了,估计谷花茶会发得好些。”看看眼前的茶叶,再看看漫天的雨丝,女主人说道。是啊,这一场夏天的及时雨,不但落在庄稼地里、茶园里,更落在茶农的心里!
就这样,我们在茶园里采啊采,几乎忘记了时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去厂里看看吧!”说话的是男主人,一个瘦高个儿。
上车,继续前行。车过翁堵街不久,就到了朋友家的厂子。一伙人早已等在那里。落座后,女主人便开始张罗起来,拿茶叶、涨水、沏茶……“阿姨,我来泡茶吧。”回乡的女弟子对女主人说。随后,她坐在木质茶几的边上。
由于要了解不同茶叶的特性,女弟子一次次涨水,再一次次冲泡,品味……从她的言辞中看得出来,二十多岁的她,在茶叶上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
哪一款茶叶耐泡,哪一款茶叶香气醇厚,哪一款茶叶条索好……这些知识,让我我这个经常帮别人写茶文的人自惭形秽!
捡 茶
“这款茶叶杀青杀早了!”什么?杀青还有迟早之别吗?见我们一脸疑惑,女弟子给我们进行了解释。原来,杀青是绿茶的形状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杀青杀早了香气不足,影响茶叶的品质。
听着这些茶叶的知识,我心底满满的感动:真的不虚此行!
第二站

古茶光影
如果把翁堵的茶树比作年轻人的话,那漭水黄家寨的茶树就是饱经风霜的老者,因为那里的古茶树已经在昌宁这块土地上生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最长的已经2400多年了!寻茶昌宁,那里岂能错过。于是,从翁堵回城以后,我们稍作休息,便直奔漭水黄家寨,寻访那里的千年古茶树。
知道我们去黄家寨的消息,老公的徒弟坐不住了,因为他娶了黄家寨的女子做老婆。知道师傅师母要带着弟子前往,他们一家人就准备好各种食材,硬是拉着我们到家里吃饭闲坐。盛情难却,我们便和他们同行。
漭水黄家寨与县城的距离和翁堵与县城的距离差不多,但是车路却比翁堵的好很多,所以我们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那里。
采茶
徒弟的岳母是一个健谈的孃孃,知道我们特意去看古树茶,就拿出手机和我们聊了起来。手机里有她拍的摘茶、制茶的很多非常珍贵资料!五十多岁的她在城里带孙子,闲暇时候就把回老家时候拍的一些小视频做成抖音,很厉害吧?当她提出要加我的抖音号时,我羞得躲到了一旁,因为我这个四十岁的老师已经奥特了,不会玩抖音!
看完了手机里面的资料,孃孃给我们拿来了自家手工制作的古树茶,这些古树茶被盛放在竹制的小簸箕里。远远地,我就嗅到了茶叶的香味儿。我走过去,把簸箕端在手里,放到鼻子面前闻了又闻,一旁的朋友掏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我知道,那一刻,我就是一个制茶的“农家女”,都市的喧嚣早已被我抛诸脑后。
此时,女弟子已经在旁边的桌子上摆起了茶道,一举手,一投足,宛如茶叶仙子下凡,我们看得痴了……
一伙人拿起面前的茶杯开始牛饮。“茶不能大口喝,只能小口品。”看见我们的野蛮样,女弟子终于看不下去了!可是身居都市的她不知道,在家乡生活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原始的喝茶方式。
“我们带你们去看看茶树吧!”孃孃提议。我们跟在她的背后,朝茶树走去,十几分钟后,就到了茶树下。
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茶树的更多知识,漭水黄家寨的每一株古茶树上都挂了牌,上面清楚地写明树龄、树高等各种讯息。“老师,我给您拍张照吧?”“好啊!”于是,我站在了一株有着一千多年树龄的古茶树下,美美地拍了一张照片。瞧!那个斜跨一个黄色包包的中年妇女伸出右手,把自己“挂”在了茶树上,也许她是想当一片茶叶哩!
沿着石头铺就的小径,我们来到了黄家寨树龄最大的那株古茶树的下面。挂在树干上的那个牌子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这株古茶树虽然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却依然繁茂,浓密的枝叶如一把大伞为我们挡住了天空飘洒的雨。我们合上雨伞,静静地在古茶树下,倾听雨声,倾听茶语……
正当我们沉浸在茶香中时,孃孃的手机响了,我隐约听到这句话:“妈,回来吃饭了!”我猜,打电话的定是她的女儿,那个嫁给徒弟的黄家寨女子。孃孃挂了电话以后,约着我们往回走。
席间,孃孃告诉我们,他们家还有一块茶地的,茶树很大,只是在离家较远的高山顶上,这次是来不及去了,下次一定约着去。
虽然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但是我们相信,那一天终究会到来,因为我们昌宁很多的茶人,已经把家乡的茶叶卖到了省城、首都,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越来越多的外乡人,不远千里来到昌宁寻茶,寻找与终究有缘的那一款茶。作为家乡人的我们,有怎甘落后?
朋友们,寻茶昌宁,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