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六:说茶论茶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说茶 论茶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六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说茶 论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生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一日生活息息相关。据说,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由此可见,国人具有悠久的饮茶文化。
茶是闲适之品。每当饮茶之时,多是已生闲适意或处悠闲之中。在开门七件事中,茶位居末位,不是必需品。旧时堂上待宾客,而今进入百姓家。然一旦与之结缘,便可一日无君。有人大碗喝茶,有人配上茶具。从茶桌到茶杯,甚至洗手焚香,慢慢品茶。到底哪种才是茶文化呢?茶文化自古有之,电视剧、小说里,古代大家闺秀必备的技能,它与琴棋书画齐名。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区幅员辽阔,品种成千上百,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文化博大精深,岂能穷尽!茶本天地之精灵,养自深山云雾之中,冰清玉洁,具有去燥提神清心之功效。茶最初是药,后来演变成饮,甚至是食,色香味俱佳,被人们所识后钟情有加,渐成精神的象征,人格的标杆,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即便凡夫俗子也备有品茗心得,能说出一二茶道。
历经千年,茶不仅是生活更是文化。普通人用茶来止渴,文人墨客用它来修身养性。发展至今,这样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不见,反而更近了一步。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谋、以茶祭祀、以茶做菜、以茶健身等等如一而是。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渗透,喝茶成了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意识到,茶是生活、是文化,更是民族精神。茶文化通过味蕾的记忆传承,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相结合,逐渐刻在了爱茶人的血脉之中。茶圣陆羽的《茶经》十章中,从茶叶的起源、制作、器具一直讲到冲泡。其中第四章茶之器、第五章茶之煮、第六章茶之饮,从泡茶的器具、泡茶的方式以及喝茶的方法等讲述了喝茶时应注意的问题。我们从《茶经》了解到古人饮茶的习惯,虽然上面记载的很多与我们今人饮茶差异颇大,不过很多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茶叶的品质很重要。然而,茶叶品质却并非唯一因素,关键在于冲泡品饮。有好的茶具,学会了冲泡,我们就不必一味地去追求什么几百上千的名茶了。昌宁茶就是最好选择,如碧云仙茶、云宁茶、尼诺毛峰、树根地茶、雪兰茶。漭坡绿茶、佛昌碧毫、鹅鼻毛峰、阿干来茶、昌宁红茶等都是原生态、无污染的高山云雾茶,他们均在全国乃至国外市场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既可饮用又能收藏。
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如无后人所赋予的种种精制加工和爱茶人的哲理与玄妙,这就算是喝茶人最朴素的境界了。解渴嘛,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当喝茶被人们赋予各种哲理和思想的时候,喝的往往不再是茶。如茶道,总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玄妙,有些人喝茶悟道。所谓“茶修”,但回过头来看,茶只是一种媒介,它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喝下去也无法让你大彻大悟,须知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无需更多悟道。以茶待客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保留着这个习俗。有客临门,即使再忙,一杯薄茶还是要有的,这就是茶道之一。其二是头冲脚惜,二冲茶叶,就是主人在冲茶之时,头冲茶是要倒掉的,因为有浮尘或杂质,不能饮用。让客人喝头冲茶有欺人家的意思。其三是酒满敬人、茶满欺客。因为酒是冷的,拿起来不烫手,酒杯满上是对客人的尊敬,而茶是热的,斟满之后不容易拿握,让客人会非常尴尬,所以茶应该斟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其四是先客后主,司炉最末。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分清主次之外,要先客人再敬家人。其五是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主人在敬的时候应该说:“请喝茶”,而对方应说“不用客气,莫拘礼”,此时可以将杯子放在客人前面的桌上。茶通礼,一杯茶七分满,是基本的待客之道,端茶送客,人走茶凉,都是人意,与茶无关。坐、请坐、请上座,茶、好茶、上好茶。说尽世态炎凉,也说明茶分三六九等。好茶必分享,如果有好茶不与人分享,如同衣锦夜行,富贵而还乡。所以,清高如妙玉者,待宝玉一干人上门时,也忍不住拿出好茶美器一一炫耀。至于因刘姥姥用了便弃了五彩成窑小盖盅,那是她阔绰,一般人断舍不得。
说茶、论茶,自知冷暖,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很多事已看淡。前天偶尔看到一篇聪颖好浪ex“走,到昌宁喝茶去”的作品,文章通篇描述了千年茶乡昌宁的好山、好水、好茶。我仿佛是在听着茶的故事,闻着茶香,醉在甘香回味的茶韵里!
我也想向爱茶的朋友们说一声:“走,到昌宁品茶、论茶去!”今后,能够和爱茶人为伴,说说茶、论论茶,余愿足矣。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系耈街乡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