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二:山水印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山水印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二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山水印
郭红银
6500万年前,一次碰撞,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角,两个板块制造了一场当头对面对决,短兵相接之中的巨大应力,褶皱出了名叫云南的地方。更戛便坐落在这座高原的西南一隅,同时具有寒温热三带气候,紧凑、丰富、垂直的地理样貌和气候类型,使这里成为动植物的王国。为汉、苗、傈僳等9民族,提供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我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拨一层云雾,采一筐新绿,揉一抹阳光,舀一瓢静谧,沏一壶滚烫,品一味世间,最后在火塘边,与老人一起等待来年的春天。
寅时,五更鸡鸣,背着大小竹篓的两人走过172年的长顺桥。开春的更戛,云雾不光飘在天上,也飘在河谷之中,今早的变幻莫测似乎增加了许多,小小竹篓早已安奈不住兴奋,在肩上下颠簸,而大箩筐看似云淡风轻。老人唠叨着“走路要看路,过桥要看桥,慢点、慢点......”。云雾到达山顶之上,已是早晨,古树林里,肥壮挺直的一芽二叶,大竹篓装云上的,小竹篓装云下的,许久他们被装运下山。
午时,新绿被厚度均匀的躺在竹匾之上,呼吸着春的味道。如镜的天空之下,欣欣庭院之内,新绿正在发生第一次脱变,颜色由外到内慢慢变得沉稳。随着时间流逝,13岁少年的兴致慢慢远离竹匾,不一会儿,兴趣就跑到了村口的山楂树上,他看了看门外,又仔细寻声墙外,想要发现小伙伴的动静,无奈事与愿违,不由自觉今天爷爷和小伴多是奇怪,不让出去玩,也无伴邀约。他不知道的是,今天他和小伙伴们,都会被闭门在家。正当惑上眉梢之际,他被老人喊到了竹匾旁,让他帮忙把春的和煦揉进叶芽之中。
未时,自知外出无望的少年,手脚勤快的生了火。火塘内,高山栲的一端缓慢化作火焰,爬满岁月痕迹的铁锅置于之内,火焰散发着恰到好处的温度。锅内,大手有力的将炽热反复揉搓进深绿里,少年学的有样模范,无奈实在太烫,无关动作实在太过喧宾夺主。在温度和力度的精准掌控之下,绿色慢慢渐变成灰白之际,它们被再次置于竹匾之上,继续吐纳着这方天地灵秀,直到残阳带走最后的水分。直到傍晚,老人将灰白叶芽装进了气密很好的容器内,封闭环境,有力它们能沉沉睡去。
清明,冬的寒意弥留在夜里。花岗石缸旁,少年踮起脚尖,从圆滚滚的大肚子里,舀出一瓢瓢静谧。水满九分,蹡踉的将铜壶挂在了火塘上方,壶内动静有小及大,直至哗哗沸响,声势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老人将未上釉的土罐置于炭火上方,上一年的灰白树叶,躺在罐子被炽热慢慢唤醒。老人专注着罐里的火候大小,时而掂罐翻培,时而慢烤。当“噼里啪啦”和“烤香”弥漫之际,热水由上往下倾注于罐,罐底的滚烫由下往上,两股热量碰撞,罐内成了热海,形如浪打礁石、声似啸起狂澜。热浪翻滚黑灰叶芽,不一会它们就苏醒开来,他们身上依然带着这片土地的多姿,这片云霞的多彩,这片高原的厚重。略微红褐的汤色,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乡的山水、信念、勤俭、坚忍等混合在一起。一口之后,苦味下了少年的舌尖,回甘上了老人的心间,让人几乎分不清哪是叶芽滋味,哪是人间烟火之味。
北上的水汽在1400年后再一次落下,69岁的老人在12年前迎来孙辈,树与叶沉睡一年之后再次苏醒,分秒之内水可以由静变动、由动变静。无论时间如何向前,美好事务都会循环不止,唯一静止的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叶和一盏一味。在你成家立业的路上,时间的邮戳在每个人的心中,深深落下名为故乡的山水印记,即便你远在异乡,味仍在故乡。时隔多年,某个冬天的夜里,老人与小孩和往常一样,围坐在火塘边等待春天的到来。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更戛乡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