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人在草木间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人在草木间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人在草木间
李志标
碳火通红,炊壶悬在挂钩上,已“嗤嗤”往外吹气。挂钩可以自由伸缩,用一条铁链和一根竹竿连接。
陶罐依偎着木碳,被适时地转动着,慢慢地,茶香便开始在小院里弥散;“唰唰唰”,茶叶在罐中起舞,陶罐不停地抖动,却没有一片从罐中逃离;炊壶并没有脱离铁钩,陶罐依旧坐在碳灰上,老人单手捏住壶柄和铁钩,开水便画出优美的弧线,精准地将壶与罐连成一个整体,“噗……”,密密匝匝的气泡升起来,细碎而晶莹透亮,似乎是承受不了开水的滚烫,争先恐后要跳出来,却一个都没有成功。然后是出汤,分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任谁能想到,这一套行云流水操作,竟出自于一位耄耋老人之手。
鲁相廷老人先把茶分给众人,再分给身边的儿子鲁光稳,最后分给儿子身边的孙子鲁正。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讲述那些陈年往事。我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所有人围坐一圈,自由欢畅,无拘无束,可以聊天,可以说地,可以漫谈太空国际,也可以争论鸡毛蒜皮。
鲁相廷老人整八十岁,面容清瘦,精神矍铄,头戴青色撮箕帽,身穿灰色中山装,一条宽筒裤,脚踏迷彩胶鞋,走起路来还呼呼带风。老人喜欢养蜂,喜欢种点花花草草。就在晚饭前,他刚从山里回来。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每天都要进山的习惯,一个竹筐,一把砍刀,还有一柄锄头,找蜜蜂,挖草药,摘野果,拾菌子,再不济,也可以扛一捆干柴回家。
在家的时候,老人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更是一个出色的篾匠,木工做得也不错。然而,在交谈中,老人说得最多的,还是那些与茶有关的往事。
他从小喜欢做茶,孩童时,就经常跑到大队的茶所去,看大人们做茶,耳濡目染,对做茶的流程也就熟悉了。1958年,昌宁县老茶厂建成投产,十六岁的鲁相廷便被破格录用,成为了茶厂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并且是负责茶叶的烘烤,也是红茶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老人说:“制茶和中医诊病有相通之处,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制茶少了一项,主要是看、闻、摸三步。别看现在仪器先进,这样表,那样仪的,如果不加以变通,死板地按仪表显示来做,也不一定能做出好茶。一个优秀的制茶师傅,仪表是长在脑袋里的,根据鲜茶品质、天气状况、设备性能等很多因素的变化,脑袋里的仪表自然而然地进行调整。”
我说这就是熟能生巧,老人说做茶也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有些人做一辈子茶,可还是做不出好茶,应该说是天赋与勤奋的结合才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制茶的理解,不仅仅是技术的层面,也包含了一些生活的哲理。
鲁相廷老人在老茶厂干了四年,时间来到1962年,那一年他刚满20岁,却已是茶厂一名优秀的“老”师傅,这一年,儿子鲁光稳出生,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的负担一下子又重了,茶厂那一点工资已养活不了一家人,鲁相廷不得不离开茶厂,回到达仁老家,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人至今依然怀念在茶厂度过的四年时光,那些和他一起制茶的人,多数都已离世,茶厂也早已改制,不复当年那样热火朝天,但老人对茶的热爱依旧不减。
1983年,注定是被著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地下户。这一年,鲁光稳21岁,正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准备大干一番。他家分到的茶山有两亩多,茶地周边是一大片荒山,都是别人家的,那些荒山是白砂土,养分不高,保水性不好,种其它庄家都不行,种茶却是上好的地块。
之后的几年,鲁光稳一边精心打理自家的茶园,一边用春蚕食叶的方式扩充自家茶园。通过以地换山,以山易山,或购买的形式,他慢慢将周围的荒山变成了自家茶山。
到了九十年代初,鲁光稳的茶山已由原先的两亩多,增加到了几十亩。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到了茶园,一年四季都在茶地里度过。茶山的面积已非昔日可比,但家里的生活状况似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脑瓜子灵活的鲁光稳便开始思考,种茶辛苦倒是不怕,可是摘茶时要请工,平时茶园的管理也需要投入,可是鲜茶的价格一直不高,那时一斤鲜叶才几毛钱,可做出来的茶叶价格却不低,如果想要赚钱,不仅要种茶,还要做茶,他便开始酝酿建茶厂的事。1993年,恰巧村集体的茶厂经营不下去,要进行拍卖,鲁光稳凑了五万块钱,毫不犹豫地将其接手,开始了他自产自制的梦想。
鲁光稳说:“达仁到昌宁城的路都是水泥路呢,现在开车只要40来分钟,以前都是山路,到处是泥潭,我用拖拉机拖茶叶去城上卖,要走一天,一不小心,拖拉机就陷进去了。”其实,在那个年代,不仅交通闭塞,信息同样闭塞,昌宁的茶叶交易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生产出来的茶叶只能通过他们,才能卖到外面去。鲁光稳尝试了几次,和外地的茶商根本接不上线,只得把茶叶交给当地的茶老板。
最终,鲁光稳的茶厂开了七年,就不得不将其转手。因为茶叶款被拖欠,而工人工资和制茶成本却要不折不扣地投进去,鲁光稳的茶厂终究还是被拖垮了,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还有两万多的茶款没有收回。
卖了茶厂,鲁光稳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茶园,他精心打理茶园,虽不能发家致富,但也足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多年来,鲁光稳的茶园一直被作为示范基地,很多外地的茶农或单位,都到他的茶山参观学习。2021年,鲁光稳的茶园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现在的鲁光稳,头发已然花白,种了一辈子的茶,也终于把自己种成了一根标杆,一面旗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生总是起起伏伏,有困难和挫折也是正常,只是有些人跌倒了,就不愿意再爬起来,从此一蹶不振。鲁光稳是个不认输的人,在茶园蛰伏了19年之后,再一次从自己跌倒的地方站了起来。2019年,他向银行申请贷款,建了一座自己的茶厂,后来又经过几次改扩建,现在茶厂已拥有了晒青、烘青和红茶三条生产线,也顺利通过了标准化茶厂的验收。
从栽种、采摘、加工,到包装销售,所有的环节都严格把关,所有的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首先要做出自己满意的茶,才能做出客户满意的茶。
虽然雄心不减,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如今,鲁光稳也已是一个年满花甲的老人了,要经营茶厂,还要管理茶园,真是力不从心啦。为了帮父亲减轻一点负担,在周末或假期的时候,儿子鲁正总是尽量回达仁老家,帮父亲招呼一下工人,卖一点茶叶,力所能及地帮父亲分担一些。
鲁正对父亲说:“你要认得吸取经验教训,每个环节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做事要有目标,我帮你制定一个近期目标,就是走出去,就是要让你的茶找到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还要有一个远期目标,就是走进来,要让外面的人来昌宁,找你的清水云丝,找马火塘,找云裳号,找我们鲁家茶叶。”鲁光稳“呵呵”一笑,说:“你这个臭小子,嘴毛还没长齐,就开始教你爹做事了。”
鲁正带我们去他父亲的茶山,看着满山满坡的茶树,我不禁感叹,这些茶叶,今年摘了,落了,来年春风一吹,又会冒出嫩绿的新芽。一棵茶树,可以活几百上千年,而人的一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制茶的技艺,饮茶的文化,却传承了几千年,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爱茶之人手把手,口对口的薪火相传,才有了我们今天深厚而独特茶文化。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我相信,他们关于茶叶的梦想,终究会实现的。
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把茶字分开,上面草,下面木,中间是个人。这个人是种茶的你,是制茶的他,也是喝茶的我,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么,茶仍旧只是一片叶子,仍旧只是那棵生长于天地间的草木罢了。与其说是茶养活了人,毋宁说是人养活了茶。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李志标:1985年生,云南曲靖人,现定居在保山昌宁,保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偶有小说、散文发表在《大理文化》、《高黎贡》、《澜沧江文艺》、《德宏文艺》等文学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