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九:五台坡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五台坡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九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五台坡
罗现刚
五台坡位于珠街彝族乡的西南方,庆美村和平寨子以西,打开高德地图输上五台坡,一眼就看到了五台坡。庆美村山宽人希,几个村落外就是一片茫茫原始森林。在茫茫原始森林中有几条古道,是彝家人外岀与外乡人勾通贸易的必经之路,五台坡就是其中一条,过去那个不通公路的年代,五台坡这条古道是庆美人民经常外出的山路。因这条路坡陡而弯曲,折叠环复五道弯才上通山顶,所以老一辈人把这条山路称为五台坡。
那一年,我父亲十四岁,跟着我爷爷和大伯,背上背着三升面,三双草鞋,一张用麻线和棕皮编织起来毯子,第一次爬上五台坡,他们鸡叫一遍就从家里点着明子走起,走到五台坡山脚天才蒙蒙亮,爷爷当心父亲爬不过五台坡,对父亲说:“坚持住,我们每爬上一个陡坡就歇一会,歇五回气就爬过五台坡了,翻过了五台坡就进入竹林平路了,到了竹林平路路就好走多了,身上就好像背个空口袋"。每歇一回气,父亲就扳一个手指头……,扳完一巴掌,父亲回头看了看,一轮嫩嫩太阳正缓缓地从深遂的山谷里升起。
一路上我父亲他们相互搀扶着爬过了一道道山粱跨过了一条条河流。饿了就找个有水的地方生火做饭吃。那时候生火都很吃力,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就从怀里摸出一个火镰,掏岀一小撮火草和一颗马牙石,用火镰一下下撞击马牙石,利用撞击出来的一点点火星子就着火草才燃起火,在拾上一些干柴,一堆煹火就燃起了。这时候大伯就从父亲背的口袋里捧几把玉米面,找块平的石头洗净,渗上点山泉水捏了三个粑粑,趁着雄雄煹火和炭灰把粑粑捂在煹火下面烧烤。这时候爷爷就会从奶奶缝给他的羊皮包包里取出一个小土罐罐,在煹火旁边悠悠烘热,等小土罐烘热后,又从包包里撮岀一小撮家里带来茶叶放到小土罐里慢慢翻烤,烤烤又凑到鼻门前吻一吻,当烤到一定的程度,感觉有一般糊香时,就用竹筒取一点山泉水注入小罐里,小土罐顿时沸腾起来,冒岀许多泡泡和泡沫,此时一般茶香四溢开来,迷漫在父亲他们周围直钻父亲的鼻孔。等泡沫沉定以后再加上一点水,把它放在煹火旁边。爷爷还不知不觉中从包包里取了一小块盐放在火堆里烧得彤红,然后用一双小树技自制的筷子夹着彤红的小盐块放入小茶罐里,小茶罐又一次沸腾。爷爷说这叫“风盐茶”。玉米粑粑也烧熟了,父亲爷爷他们就吃着香喷喷的粑粑喝着风盐茶,一顿饭就这样解决了。晚上睡觉的话就把火堆移在一边,烧过火的地方捕上层树叶,盖上棕线毯,三个人就这样子相互偎侬着过夜了。
风盐茶是爷爷当年走夷方时学到的一剂药方,当时夷方之地多瘴气,不小心就会闯到瘴气,喝一碗风盐茶就会没事,风盐荼生津止渴,降暑,还能治痢疾,小时候有一次我得了痢疾,父亲就用风盐茶帮我治好的。
这段历史是小时候父亲告诉我的,后来我才明白,当年爷爷他们背的粮食是交到一个叫“由旺”的地方,(施甸由旺镇)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交的是军需物资,是支援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鬼子的,听父亲说从庆美走起背上一袋粮食,来回要十几天。一路上的吃驻全靠自行克服,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军粮交了以后,会返还给每人几斤大米,那一次爷爷和大伯背的全是大米,而我父亲背的是三升玉米面,这三升玉米面和一包茶叶就他仨的口粮,来回走烂了三双草鞋,吃了三升面,爷爷和父辈们真的很伟大。父亲说他平生第一次在由旺那地方看到了蓝眼睛,鹰勾鼻,黄头发,长脚杆的英国大兵,也在保山城边看到了日本的飞机正在轰炸我们的人民,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很多送粮的队伍,和父亲上下年纪的小孩也很多……。
现在的五台坡,仍然是古木参天,苍腾撩绕,大树杜鹃,山茶开满竹林平路,鸟语花香,春天人们喜欢去五台坡箐找蘑菇打山蕨……。那条当年送粮爬坡的五台坡只留下几段老路的痕迹,已没有人在走那条古道了。谁要是想要体验一下当年送粮去前线的热血情怀或探幽,可以来五台坡古道一走,可以喝上一碗风盐茶。
作者系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庆美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