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茶在民间

(2022-12-07 13:42:03)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分类: 纪实文学

茶在民间

原创 张晓娟 澜沧江文艺 2022-11-08 08:03 发表于云南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茶在民间

+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茶在民间

张晓娟 (彝族)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茶在民间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朦胧地知晓茶是好东西。因为我外公是马锅头,常年在外驮茶,我外婆就有了那年那月山里女人都没有的东西,一串亮晶晶的彩色珠子、一把小巧的塑料梳子、一件华丽的绣花长裙子、还有皮子做的鞋子,这些东西在五、六十年代那可是稀罕物件。也曾迷坏了当时不经世事的我。在我幼小的思维意识里,能跨过澜沧江上的铁索桥到山外驮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外公一路驮茶,带回大妈炒菜的盐巴、姑娘扎头发的红头绳、洗衣裳时要用的肥皂,婶子绣花时缺着的那掰彩色的丝线、一叶绸缎、一包彩纸包裹着的糖粒,一扎一扎透着红光的沙糖、都是山里人生活里的急需用品,更是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的甜味。

路,因茶而生,穿越千山万水,横跨大江南北川藏高原抵达东亚港口,风尘仆仆,马蹄声声,踏山成路,爱恨往事如云烟散尽,只有茶树繁衍千年,生生不息维系着生计抚慰着人类的味蕾。家乡昌宁盛产茶叶,名茶古茶品牌林立如雨后春笋纷纷出世。我要说的是那些因茶而生的往事。

七十年代初期,家乡小寨不通公路,靠一条泥巴、石子铺就的小小山街维系生计,我的父辈们习惯饮土罐茶,火塘边,煨上一罐烤得黄灿灿的粗茶叶,几枚白色的小茶盅子、抑或是几只小土碗、一杆装满草烟丝的旱烟斗,双脚一盘坐在粗实的草墩上,喝一盅热茶抽一口旱烟,山里汉子们神情惬意,赶走所有的疲惫和焦愁。

那年那月,茶叶金贵,一村一寨散落在高山深凹间,小寨人的茶叶来源不多,路途遥远。山坳里有零星的野茶林,每年春天,姑娘、婶子们都会上山采一些,用铁锅炒炒揉揉晒干存在竹萝里,供一家人一年四季煮汤解暑;还有就是邻居、邻寨、叔伯、兄弟姊妹家以“换’的方式来解决没有茶叶的日子。那些日子,东村的嫂子怀揣上十枚自己家黄母鸡下的蛋,到西村老黑阿表家换一斤茶叶是常有的事;更多的日子,是在小街人即将散尽之时,赶街的人用手中未出售完的货物,各取所需进行兑换。看着太阳马上跌到小街背后的马鞍山了,王老奶的豆腐摊前还剩几块豆腐,从黑惠江外的金宝寨子,足足走了四十公里路的阿珍姐就来到豆腐摊前,用八两茶叶换走王奶奶的五块豆腐;茶叶换竹篮,茶叶换豆角,茶叶换棕衣衫都是平常事;另外,就是巍山县人当时统称蒙化商人挑进来的,用小木秤分两分毫卖给小寨人;再有就是漭水镇人走过澜沧江上的铁链子桥、翻越几座大山梁子,汗水淋淋地来到小山街,用粗草纸包住二两茶叶,不讲价四毛钱出售,以当时的货币值计算,四毛钱已经很贵了,我大妈要卖掉一只养了一年的芦花大公鸡,才能换得供大伯父每天早饭后煨煮的那几芽粗茶。我小时候,总能听到河边洗衣裳的女人抱怨:“我家那位挨千刀的可真能喝,二两茶叶一个月不到就煨完干净了。”现在想想,二两茶叶应付一个月的日子,那该要有多拮据的安排啊!

生活因茶而精彩,在如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中,土罐茶舒解了那些年,风烟起伏的艰辛岁月,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我记忆里的人,大多都与茶有着丝丝缕缕的纠缠和交集。

我有位本家老伯,说话结巴,吐字不清楚,要仔细听耐心看他的手势才能明白他说的话,他爱喝茶,我们常说的那种有着茶瘾的人,可是老伯家里清贫,一大家子人靠种植一坡山地,到了六月就得拉青荒(没熟透的庄稼)充饥,哪里还有四毛余钱买茶叶!这位老伯隔三差五就会来我家一趟,每一次老伯要走时,父亲总要捧一大把茶叶,放到老伯颤抖的手心让他带走,老伯能做各种篾器,老伯时常送给我们一些簸箕、背篮、撮箕、刷锅的竹签子。来来往往的每个日常琐碎里,相互给予的一撮茶叶、一件手工之间,人情浓厚,日子美好……

我祖父是走南闯北的挑担子铁匠,我父亲也是手艺精湛的打铁能手,在那段物质匮乏的日子里,总有人包了茶叶、大米、甚至是兜着小猫、小狗来到我们家,竹篮子里放着一年四季要用的农具找父亲,该翻新的该修补的该添补新家什的,刀子、剪子、镰刀、斧头不等,那时候,我总盼望着有人来我家打制铁器,只有在这个时候,奶奶才会取下用棕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腊火腿,慎重地砍下一大块招待客人,我才有机会解馋。我父亲也有了泡不尽的茶叶。

家有茶树,在那些年可稀奇了,外公家门外种植着一大片茶树,春天,是我外婆最忙碌的日子,拽着春天的脚步,外婆从来不舍得漏掉一叶茶芽,茶枝刚吐芽孢,外婆就开始催七姑八姨、儿媳女儿安排时间帮忙采茶,外婆的茶叶从来不用背到街上卖,自会有人揣着钱来到家里买,也有人提上一土罐自家酿造的米酒来换茶叶,外公好酒,这样可惹外公高兴了,捧茶叶的手就格外的大方,每一次米酒换茶叶之后,外婆都感觉亏了,对外公好一阵子数落,只有外公乐呵呵的,喝了一杯又一杯。

小寨人在许多神圣的时刻,亦或是很重要的地方都要用到茶叶。记得包产到户那年,我二大爹家养了几头黄牛,每当母牛生了小牛犊,二大妈就会一脸欢喜跑到老婶的裁缝铺子,讨要一块崭新的红布头子,她要及时做一个红布包(俗称小荷包),里面装上茶叶、黄豆、稻谷等,凑足五种土地上收割的粮食,挂在牛犊的脖子上,有五谷丰登、顺顺利利的寓意。那些年新建住房的时候,中梁的八卦中央,也会压一个这样装满茶叶、米、豆的小荷包,新房屋建成是要住几代人的,美好的愿望都装在这小小的红包里,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有了茶的庇护,五谷的生长,生息延续因茶而留痕。

平常的日子,茶叶无处不在。茶叶与喜事相连,农家小伙子说媳妇,三回九趟,叔伯嬢侄沟通成全,终于尘埃落定走到定亲这一步,在定亲的礼物中茶叶和红糖是必不可少的,定亲礼很特别都要双数,两包茶叶,两包红糖,两包白糖,两瓶烧酒,除了茶叶和红糖必备,别的礼物倒是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情况自家有什么就凑什么。记得我堂姐定亲那天,趁亲家们到客房谈家常话,伯母悄悄摸了一下子一字排开在八仙桌上的礼物,说是看看瞧,其中给有茶叶。别的事小,茶叶的事大。

直到今天,我们家乡娶亲的好日子,还保持着喝“三道茶”的习俗,顾名思义“三道茶”就是迎亲的日子茶官摆上来的三盅茶,第一盅是鲜姜碎段与茶叶一起冲泡,叫姜茶;第二盅是浓淡适中的茶水,叫苦茶;第三盅是蔗糖水或蜂蜜水,漂上一把染成彩色的爆米花,叫米花糖水。

大喜的日子,迎亲的人进门“三道茶”是一定少不了的。“三道茶”的喝法讲究,过去,我们山村没有公路和车辆,与大山外的人接触少,姑娘、小伙都是邻寨和本村本寨结亲。迎亲时也是人挑、马驮、路远些人家,甚至要走一整天,走得大汗淋淋,喜气洋洋、尘土飞扬、热热闹闹。

一模一样的“三道茶”,在婆家和娘家喝的顺序不同,寓意也不同;迎亲人到新娘家,茶官手脚利索冲冲泡泡“三道茶”迅速登场,首先登场的是姜茶水,这第一道是用来漱口的,第一道姜茶漱口之后,接着先上香甜的米花糖水,再端上清香微苦,解渴的茶水,寓意是自己的女儿在娘家日子甜美,是一家人的宝贝,希望女儿嫁到婆家能勤瑾持家,吃苦耐劳。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迎着新娘子进新郎家的大门,一模一样的姜茶水漱口;第二道是茶水;第三道才是米花糖水,表达的寓意是姑娘在娘家,无论是受苦还是幸福,到了婆家一定要好好对待她,不让她受苦和委屈,让她过上好日子。

以茶谋福,喝了这“三道茶”崭新的日子就开始了,收获总是浸泡在汗水里,朝夕相伴,爱恨交织,幸福纷争,日子真实而世事沧桑,人易老情丝不变,成就了一个时代关于茶的精彩历程。

时代更替岁月沧桑,只有茶汤永远甘苦相宜溶在人们的生计中,情怀里;亦如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时的美丽,带给人的不止是解渴还有幸福和故事。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茶在民间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晓娟,女,耈街彝族苗族乡耈街社区村民委员会  党建助理员。她在艰难的环境中,以文字作为抒发热爱故乡的有效“手段”,至今发表作品10多万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妇女。农民女作家。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四:茶在民间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