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2022-12-07 15:12:33)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纪实文学

昌宁茶故事二则

原创 辉丽琴 澜沧江文艺 2022-11-09 07:34 发表于云南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昌宁茶故事二则           

  

辉丽琴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天外妙韵   碧云仙茶

 

北宋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小畜集·卷六·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这句话,用于品饮昌宁红茶,是再确切不过了。

 置茶、注水、闻香、品茗,这是一个品饮过程,也是回味茶香,禅悟的经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喜以茶作诗,“茶不入禅,皆为俗事,禅不入心,皆为文字”。这个喝茶悟道的过程,让茶友们在红茶的特色滋味中得到升华。也让更多人识红茶、懂红茶、爱红茶。

在昌宁,做隐世茶仙,静心、舒心、养心,悠然在茶汤中的慵懒时光,在天堂山、尼诺山、在茶山河,伴着古老的茶的传说,于清明前后,手工采茶,现场制茶,品味一杯明前茶,更添宁静致远禅意。享受以溪水、茶树为主,以山和竹林为依托的山涧美景,赴一场纯生态的茶旅盛晏,便是一种生活的意境。

昌宁红茶选取昌宁初春高山野生千年古树茶芽苞,按传统观念手工制作。茶汤天然纯香,入喉之际,甘润香醇,饮后口齿留香,徐徐生津,令人回味无穷!

这回味无穷的好茶背后,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昌宁右甸坝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昌宁最高峰松子山上,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在古老的宝丰村,有一户姓碧的人家,家中兄妹三人碧刚、碧诚和碧云。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大哥二哥都没有找回仙草,变成了天堂山上的巨石。找仙草的重任落到了碧云的头上。

碧云开始出发了,她翻过无数座山,趟过无数条河,有一天,她在途中遇见一位白发爷爷,给她讲了村里的小伙及她的两个哥哥的遭遇,指点她要取到仙草必须坚持和遵守的迷津。碧云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决心,终于爬上松子山顶找到了仙草,采下仙草上的叶芽,并用山顶的“ 一碗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碧云采下种子,立即下山。为了方便乡亲们治病,回乡后,碧云先将种子种在自家房前屋后,先草长枝发叶,碧云按照白发老爷爷的指点,采了叶子煮沸给乡亲们喝,解除了瘟疫。又把收成的种子分发给村民,让大家都种到右甸坝四周的山上,于是右甸坝四周满山坡都种上了仙草。这种仙草便是茶树,大家都叫这种树为“碧云仙茶”。

“碧云仙茶”是昌宁境内最早的种植型古树茶,由于它口感饱满协调,入口即化,甘甜厚重,香气馥郁,留香持久。所以曾作为贡茶上贡朝庭。如今,昌宁茶人在保持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制成了独具香味的茗茶“天外妙韵”。“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这人间难觅的致味,见证了千年来茶乡昌宁名富其实的茶叶发展历程。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紫气东来  小罐茶

 

“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是同步的,均始于东汉时期。茶通天下,就是茶国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喝到昌宁的好茶,通过茶,认知千年茶乡昌宁。

昌宁人喝茶的传统与千年古茶树相生相伴,独特的品茶方式伴随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延续至今。在昌宁,许多老辈人都爱喝一种“小罐茶”,或者叫“雷响茶”。这种独具风情的“小罐茶”,其泡制和品饮都很有讲究,是昌宁重要的民间茶俗和茶艺文化。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昌宁的山区多雨,一年到头阴冷潮湿,家家户户的屋里,都备有火塘。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火塘边,从火塘边的茶叶箩里,取一小撮自家土法晒制的干茶,放入一只土陶茶罐中,架在火塘上烘烤。烘烤的过程中,老人不时把茶罐取出来摇抖几下,以使茶叶均匀受热。几分钟后,茶叶开始变得有些焦黄,老人提起大炊壶,把刚烧涨的开水注入茶罐,随着嗞嗞的雷响声,茶香四溢。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茶汤,浓香淳厚,韵味实足,是一款浓度极高的茶饮。在当地,第一泡“小罐茶”,只有家里的长辈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得到。喝“小罐茶”的讲究折射出茶与昌宁人的关系。千百年的相依相伴,茶早已成为昌宁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风俗民情、礼仪教道等融为一体,成为了昌宁文化的脉络。

关于小罐茶,在昌宁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在美丽的澜沧江东岸的彝家山寨,住着彝族小伙阿永母子,母亲为了让子成龙,供儿子读书,操劳成疾;儿子为了孝敬病卧在床的母亲,放弃了功名,在家侍候母亲。母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贫却温情融融。有一天小伙子上山种地,干活累了,便在一棵树下休息,望着山脚下滚滚而过的澜沧江发呆,顺手揪了一片树叶含在嘴上,本想吹响一曲树叶情歌,无意间却咬烂了树叶,顿觉满口甘甜,神清气爽,困意顿消。小伙子便摘了许多这样的树叶带回家,想让母亲也尝尝。为了让这种树叶的味道得到充分释放,他便用家里的小土罐煎煮树叶。彝家人不熄的火塘,历来习惯于座东面西,就在土罐里的树叶煮沸稍时,奇迹出现了: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走出一个衣裙飘逸、鬓髻高搀、肌肤如玉、两手捧着鲜花的美貌姑娘。阿永呆呆的望着姑娘恍然如梦。姑娘近前,告诉小伙,她是茶神仙子,他正在煎煮的树叶就叫茶叶,因为倾慕于小伙的孝道和彝家山寨的美丽风情才冒然瞒着茶神下凡的……小伙热情款待了茶仙,彼此相敬如宾,十分恩爱。然而茶仙最多只能在人间生活七天。七天后,按天规重返天庭。临走时,她对小伙说,遇到紧急事情,只要煮沸茶叶,她便从天而降。小伙子一心牵挂仙女,每天都用小罐煮茶,盼望仙女回来。这事传开后,村里的小伙子们都想娶茶仙为妻,纷纷用小土罐煮起茶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烤小罐茶的习俗。后来,延引成为昌宁茶业中一款上等好茶“紫气东来”。因为煮小罐茶时主朝东方,茶味飘香的方向也在东方,所以取名为“紫气东来”。

让“紫气东来”的“昌宁茶业”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朋友!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五:昌宁茶故事二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