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六: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湾甸茶”

(2022-12-02 10:03:08)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报告文学

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 “湾甸茶”

鲁轶平 澜沧江文艺 2022-10-30 07:43 发表于云南

+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六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

“湾甸茶”





鲁轶平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六: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湾甸茶”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也没有想到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昌宁南部的更戛、勐统、湾甸一带曾出产过一种名扬天下的名茶——湾甸茶。湾甸茶曾作为贡茶进贡朝庭并得到皇帝的赞扬赏赐,并被确定为宫廷御用茶年年朝贡。当时,以傣族首领为统治者的湾甸州,茶叶作为一种奢侈品,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新宠。湾甸茶以芽茶为主,整体要求鲜嫩细致,采摘时要求每片叶都要有芽头,独芽、一芽一叶为上品,一芽二叶半开张次之,制作工艺特殊,以铁锅爆炒杀青,摊在簸箕上用手工揉捏紧缩成条,晒干后称之为“细茶”,饮时放入陶罐在碳火上烘烤,烤到茶叶焦黄时沏入暴涨的开水,只听到“嗤”的一声,茶罐上水花四溅,芳香四溢,俗称“小罐茶”或“响雷茶”。在当时,被称之为细茶的湾甸芽茶与江浙、福建地区的叶茶融合,创新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为什么名扬天下的湾甸细茶后来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原来的湾甸茶老树还存不存在?现在茶树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更戛乡农业中心的几位茶叶技术员一起,走访了更戛的许多老茶农,踏看了许多老茶地,重新寻找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湾甸细茶,揭开湾甸茶的秘密。

要了解湾甸细茶,就得先了解曾经崛起于昌宁南部勐统、更戛、湾甸一带的湾甸土知州。据《明史》列传卷二百零二记载:“湾甸,蛮名细啖(音读党),元中统(1260—1264)初内附,属镇康路。洪武十七年(1384),置湾甸县,旋为麓川所兼并。永乐元年(1403),以其地近麓川,地广人稠,设湾甸长官司。永乐三年,升为州,治所先后在今云南昌宁县西南湾甸、更戛、勐统。以思伦法所任用的湾甸陶孟(傣族头领)刀景法为知州,镇康守舍曩光为同知(副知州),并置流官吏目一员。永乐四年,以湾甸道里险远,命改每岁朝贡为三年一贡。永乐七年,分设镇康州,湾甸乃与镇康分立”。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为巩固边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以夷治夷”制度,即用当地土官管治当地土民。土司必须满足朝庭的三个条件,即一是绝对服从中央集权,二是定期“朝贡”和“差发”,三是遇有战争军队必须服从征调。永乐四年(1407年)刀景发进京朝贡,朱棣直接召见说:“湾甸路途遥远,山势险恶,无需每年朝贡,三年朝贡一次,如果是庆贺、谢恩的时候就一定要到京城”。刀景发跪拜谢恩,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每三年朝贡,湾甸土司从来不敢怠慢,进贡物资有象、马、珠宝等地方特产,但是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好感。云南各地土司为了取悦皇帝,讨好朝廷,在贡品的选择上可谓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湾甸土司也不例外。

一年,皇帝举行庆典,湾甸土司专门挑选了一批清明节前采摘的上好细茶,用傣族特有的竹箩包装好,作为贡品送到朝廷,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并赏赐土司大量的金银财宝及各种绫罗绸缎,令一同前往的其他土司羡慕不已。湾甸土司别出心裁,另僻蹊径地向朝庭进贡了几箩不起眼的茶叶,却得到当时皇帝的赞赏,从此开辟了宣传云南茶叶,推介云南茶叶的先河,推动了云南茶叶产业在民族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从最初的神农尝百草将茶作为解毒良药广泛推广,至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将茶文化推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作为茶树发源地的云南,世代居住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并加以驯化栽培和种植使用茶的民族。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华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史书上对云南茶叶几乎没有记载。到了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云南图经志》记载:“大理府感通茶,产于感通寺,其味胜于他处所产者。湾甸州,其孟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此为景泰时云南土产中有名的两种茶叶。孟通山没有确切的地点指向,有人推断就是现在的勐统,范围应该包括当时湾甸州所辖范围的湾甸、更戛、勐统所有产茶区域。明代万历初年,黄一正所编著的《事物绀珠》记载表明,散茶或叶茶经过明朝前期两个世纪的发展以后,在中国不但形成了如此众多的名特茶叶,而且其地域从云南的金齿(今保山)、湾甸州(现湾甸、更戛、勐统)起,向北绵延一直到今山东的莱阳,基本上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从而也奠定了我国近代茶业或茶叶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风貌,当时云南比较著名的叶茶芽茶就有“湾甸茶”。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巨变,湾甸土司时期种植的“湾甸茶”,在更戛大山中还保留着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保茶园”与“王倌茶园”。


保茶


更戛社区大丫口村民小组是一个居住在山巅上的小村庄,距乡集镇6公里,刚好在勐统河与更戛河的分水岭上,向东远眺,整个勐统坝尽收眼底,向西看,更戛西山矗立云端。大丫口寨子西边有一块古树茶,当地人都称之为“保茶”,很多人不知道保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名字。寻问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保茶即过去保公所的茶地,古时湾甸州下设冈、镇、乡、保等行政机构,在土司手下当差,一般没有固定的工资俸禄,而是划定给一块田地或是茶园,来维持保公所人员生记,保茶就是土司时代的产物。

保茶面积约有40亩左右,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进行坡改递,大量茶树被挖掉,只有刚好长在地埂上的150多株幸存下来成为今天的古树茶。一眼看去感觉年代非常久远,根部直径都达二三十公分,树冠一直受到修剪限制,但有的冠幅也达8米左右。大丫口保茶因光照充足,水份较好,茶叶苦而不酽,口感吃味较好,一直是当地上了年纪老人的致爱。


王倌茶


更戛乡田头村西部,湾甸乡与更戛乡交界地的冷水箐山梁东麓,有两片古树茶地,当地人通称芦稿坝山茶园和茶地山茶园,是两块颇具传奇色彩的茶地。过去两块茶地都叫“王倌茶园”。倌,是土司衙门内专管军队的武官,王倌不知真实名字叫什么,人们都只记得他是一个武艺高强,有谋有略,枪法很准,在衙内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明清时期,云南各地土司互相侵略,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湾甸土司被其他土司兵团团围住,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王倌成功地上演了一场“空城计”,他派家丁在土司衙门四周的山坡上到处插上香火,黑夜中忽明忽暗的香火就象有人在抽烟,来犯之敌怕中埋伏,不敢冒然进攻,趁黑夜王倌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将土司救出。后来,景土司为了报答王倌救命之恩,要王倌在湾甸州范围内随便挑选一块宝地养老。经过千挑万选,王倌最终选择在芦稿山种茶养老,恳植了“王倌茶园”。

时光流逝,转眼到1950年昌宁解放,土地改革时期茶地入社充公,六十年代的“四固定”的时候,王馆茶园被固定给田头、窝林、芦稿坝生产队的集体茶园,几十年的大集体生产中,茶园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王倌茶园又被分散承包给上百户农户,分散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百年茶园又受到一次严重摧残。幸好本地有几位有识之士,看到茶园潜在价值,高价从农户手中转手承包,几近灭绝的茶园又呈现生机。前几年,不知是王倌第几代曾孙的王海军转手承包了20多亩茶园,当年先祖单枪匹马救土司,赏赐土地植茶园的故事他听起来就象天方夜谭,神话传说,但先祖留下的茶园的确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通过十几天的寻访、考察,基本查清了更戛古树茶的分布情况,从最南端的西桂村大田丫口到最北边的木瓜树风吹山,从最西边的冷水箐粱子到东边大丫口寨子都找到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古茶树,零星分布面积几千亩,有古树茶上千株。从目前古树茶分布情况推断,当年湾甸茶的主产区应该是以勐统坝西山半坡的板家寨、堂上水至刺竹山到更戛乡的大部区域,因为西边的湾甸坝、东边勐统坝均属于热带亚热带坝区,不属于茶树适宜区,只有位居当时湾甸州中部的更戛山区海拔在1700至2000米左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是出好茶的地方,更戛乡才是当年湾甸茶的主产区。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六: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湾甸茶”

      (插图颜冬等)  

             

作者:昌宁县更戛乡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六: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湾甸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