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澜沧江文艺
澜沧江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17
  • 关注人气: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五:西米古道蛮夷茶

(2022-11-30 13:38:31)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纪实文学

西米古道蛮夷茶

鲁轶平 澜沧江文艺 2022-10-27 07:47 发表于云南

宁茶的故事之十三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西米古道蛮夷茶


鲁轶平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五:西米古道蛮夷茶



西米河是更戛乡的一个建制村,位于更戛集镇以南7公里,更戛河与岩子脚河的交汇处,古称“洗米河”。

洗米河地名的由来与更戛处于古西南丝绸之路主要岔道息息相关,古时候,地处更戛西山南麓的西米村是走夷方进缅甸的必经之地,西山半腰骡马可以放夜,河边可以提水做饭,久而久之西米成为赶马人比较喜欢歇脚地方。从河边到塔建伙棚的地方都有一段距离,生火做饭时为了节省用水,先将米放好在锅里,到河边将米淘洗好,将蔬菜洗干净,然后盛上满锅的水到火塘边,匀出煮菜用水和泡茶用的开水,时间长了,当地人都将西山下的小河称为“洗米河”,即赶马人淘洗米的地方。后来,当地人还到河边向赶马人兜售土鸡,鸡蛋,蔬菜等生活用品,时间长了居然形成了固定的洗米河街,附近有田地的农户干脆将家帮迁到河边,建盖起街面房,发展成为一个小山街,即洗米河街。据传,最先帮迁到西米河边居住的就是张姓、谢姓先祖,可以说他们是西米小镇发展的创始人。解放后,这里成为西米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成立“初级社”“高级社”,后来是西米小公社所在地。那个时候,地名和用字没有规范统一,有时写成了“西盟小公社”。为了达到规范统一,业务人员在做报表的时候多数写成了“西米”,洗米河也就雅化为西米河,寓意为西边的鱼米之乡,邻近的“浪坝河”大队也雅化为“西河”大队,桂花树大队也简称为西桂。

不知是上苍对西米河人的厚爱,还是古时的赶马人在这里遗落下几粒茶树的种子,正当前几年人们都在炒作古树茶的时候,有人居然在西米河对岸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一片古树茶林。林地的主人张大明是一个有心人,他首先是对古树茶进行挂牌保护,开始研究制茶、品茶技术,对云南古树茶有了一些认识,张大明对茶叶茶道颇有研究,还亲手研制了一款古树茶,取名“蛮夷古树茶”。

今年开春我到西米下乡,张大明硬邀约我一起看看他的古树茶,如果有条件帮他写文章推介推介,于是我俩淌过小河,专门考证了他的古树茶。在洗米河岸边约三百多米的山洼里居然真的深藏着几十株古树茶。这里虽然距离西米小镇不到一公里,但是这里的森林植被从来没有遭到过破坏,山洼里尽是几十米高的椎栗树、箭杆栗树,如果不是他介绍我一下子还分辩不出哪些是茶树,那些是杂木。他指着一棵大树说“这棵就是茶树”,我初步目测了一下,此树胸茎约30厘米左右,树高15米以上,树冠覆也是10几米,真是与原始森林溶为一体的古树茶。因为我们都不专业,弄不清楚是纯野生的古树茶还是古时候过路的马帮撒落遗失下的茶籽发展起来的栽培型古树茶,一眼看去就只觉得很老很古,树干长满厚厚的青苔。

回到张大明的小茶坊里,他一起就给我泡了三种茶叶,他说不是考我的品茗技术,主要是要我谈谈喝了三种茶后的感受。我虽然喝了几十年茶,但是对现在流行的品茗技术却一巧不通,就直接说出我的感受了。第一杯刚端起就有淡淡的茶香味,喝到嘴里感觉苦涩味很重,咽下后慢慢的感觉有一股回甜,第二杯感觉除了更苦涩一点以外喝不出其他感觉,第三杯就不同了,刚端到嘴边就嗅到一股淡淡的野生树木的清香,很快就使我想起好像小时候砍树闻到的树木清香味,喝到口里有种淡淡的苦却没有涩味,滑感很好,喝后有股淡淡的回甜,就像小时候吃橄榄后又喝到冷水那种感觉,凉凉的、甜甜的。

喝了三杯茶后主人才点破说,他为了研究茶叶制作技术,专门购来外地名茶来对比,我喝的第一杯是昔归茶,第二杯是盲肺茶,第三杯才是他自做的古树茶,他还专门找人起了个名字,叫“蛮夷古树茶”。

对于这个名字我觉得可以,但有点跟风的感觉。我说它的名字自身就带来了,就叫“洗米河古树茶”好了,或许它本身就是古人遗落在茶马古道上的一粒种子。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五:西米古道蛮夷茶


作者:昌宁县更戛乡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五:西米古道蛮夷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