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七:岁月悠悠昌宁茶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散文 |
岁月悠悠昌宁茶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七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岁月悠悠昌宁茶
赵汝忠(彝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云南澜沧江流域作为中国最早的茶叶原生地和原产地,直到今天,澜沧江两岸依然还生存着成片成片的野生茶树和古茶园。而昌宁,因其境内有绵延的云岭、怒山两大山脉,有东南亚最大的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形成了境内山川秀美,江河纵横,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少霜多雾的特点。这一特殊的气候,带来了四季的晨雾暮霭,为茶树生长演化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成为茶叶生长的天堂,成就了昌宁如诗如画满坡漫山的青青茶园。昌宁茶叶种植,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第四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
昌宁茶叶种植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居住在澜沧江流域的古代濮人(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先民),最早发现并利用野生茶叶来解渴、清火疗伤。这样,古代濮蛮部族,也就成了最早对茶树进行驯化和栽培种植的民族。只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有那些长满苔藓的上千年古茶树以鲜活的证据存在着。在这片绿色漫漫的大地上,时至今日,仍然还珍藏着分布较广的古茶树、古茶园。这些古意苍苍,形态遒劲的千年古茶树,今天,它们无可替代地成为茶叶科研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昌宁境内现存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园,总面积多达14000多亩。分布在耈街水炉梁子、大田坝狮子塘梁子、漭水沿江茶山河、右甸新华石佛山、温泉联席芭蕉林、锡匠寨、翁堵立木山等地的原始森林中,如今依然沐浴着阳光雨露,见证着昌宁茶叶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史。2006年,初步通过了中国茶叶专家组的实地考察鉴定。2007年,以中国工程院唯一的茶叶院士陈宗懋先生为组长的专家组,再次对昌宁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鉴定,认为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陈宗懋先生还欣然为昌宁提写了“千年茶乡——昌宁”几个拙朴敦厚的大字。
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最初在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右甸坝西麓碧云寺僧侣在寺庙的周围及后山种植茶叶,制作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藤条茶。受其影响,周边的农家也开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慢慢地,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茶叶的人家多了起来,茶叶种植就这样在昌宁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普及开来。明朝景泰年间,据《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有“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的记述。昌宁人种茶制茶,最初只是自给自足,不成规模,也很少有人拿到集市上去卖。到了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县内勐廷回民首次从耿马选购回了黄色大茶种茶来勐廷种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昌宁县内茶叶种植才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到1949年,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067亩,年产干茶三十多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百分之十和百分之十三。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地方经济,昌宁的茶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1958年,昌宁建成了第一个红茶精制厂,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也达到3.8万亩,年产干茶五十七万公斤。在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昌宁茶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频频荣获国内外各种评比大奖。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昌宁县进一步加快了优质、生态、无害化茶叶生产建设步伐。茶叶生产在产业规模、种植技术、品种优化、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的进步,茶叶产业得到了持续性飞跃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建成茶园总面积达25.4万亩,茶叶总产量1.6万吨,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3.95亿元。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一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牌,昌宁红、龙润、稳隆、尼诺、雪兰、兴顺达、树根地和华龙等名特优产品。精制加工茶厂(企业)发展到18个,初精合营茶厂13个,初制茶所444个,其中有22个企业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QS”认证。茶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千年茶乡”昌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赵汝忠,男,彝族,1966年生于云南昌宁,大学本科学历,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舞台文艺创作与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为保山市文化系统舞台艺术创作特聘专家。至今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各级文学艺术奖30多次。已出版诗集《飞翔的高原》,傣族长篇神话传说《尚沙拉满剑》,傣族民间叙事长诗《金孔雀》,彝族民歌《珠街腊罗巴山歌情歌打歌调》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