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走进昌宁茶厂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散文 |
走进昌宁茶厂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走进昌宁茶厂
赵汝忠(彝族)
\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翻身作主的人们满怀热忱,为建设家乡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设出一个个人间奇迹。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激发出人们无尽的创造潜能。在那个没有机械设备,只靠简单工具和人力,昌宁茶厂居然做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1958年3月20日,昌宁茶厂开工兴建,招收了第一代制茶工人100多名。第一批员工进厂后,在长满茅草和荆棘的山梁上割茅草砍荆棘,举起锄头平整场地开挖基槽,建成茅草房、坦笆蓬作为最初的生产用房。4月初,县上又抽调396名建厂和制茶民工加强茶厂建设。茶厂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热情,一边建设一边生产,从割草伐木备料,到搬沙石抬木头运料进厂,从坟墓迁出、场地平整、基槽开挖到支砌竖木架梁,全靠建设者们的双手完成。当年的建设者们,凭着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披荆斩棘,餐风露宿,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造出昌宁茶产业发展的奇迹。
厂房建成后,缺乏制茶设备,他们就以传统农用风柜做“风选机”,开始红茶精制加工试验。边建厂边试验边生产,土法上马,手工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建设者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4月22日,昌宁茶厂生产出第一批精制红茶——工夫三级红茶。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昌宁茶厂生产出精制红茶!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快就振奋了全县。4月25日,县上宣布昌宁县红茶精制厂正式成立。为纪念这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出口滇红茶的包装上特别印有8425标记。
1958年,昌宁茶厂加工出口滇红茶12.32万公斤,实现利润18.90万元。茶厂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成为昌宁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昌宁茶厂的建成投产,极大地带动了昌宁茶产业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昌宁经济发展模式,一批茶叶初制所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茶乡大地上,温泉、漭水、达丙、城关等茶叶大乡更是发展迅猛。
曾经参与昌宁茶厂建设的杨寿祥、杨文高、李仁林等老人,回忆起当年建厂的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虽然时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老人们的心底那份执着的信念,那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劳动场面,都永远镌刻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杨寿祥老人说:“昌宁茶厂的建设,是调动了全县资源来建的。那时,全县唯一的一辆汽车也调来运木料,还在老城街、达丙街等其他地方的一些老茶坊做临时车间,这边建厂那边生产。我们都是白天在生产,下班吃过晚饭后坐上车子去山上抬木头,再用汽车运回来。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虽然辛苦,但为了尽快建好厂,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就这样,我们才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就生产出红茶。”
《昌宁县志》大事记上记载:“县红茶精制厂边建厂边试制生产了第一批红茶,结束了本县不能生产红茶的历史”。县志记载,昌宁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在之前一直是一家一户加工被称为“青茶”的晒青毛茶。1955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和云南省茶叶公司派出工作组,到昌宁县洽谈青茶转红茶事宜,并从安徽省和凤庆县聘请技术人员,配合县内茶叶技术员组成红茶推广队伍,先后在漭水、温泉、城关、达丙等主要茶叶种植区建成21个红茶初制所,并于当年试制红茶成功,这也为昌宁红茶精制厂建设打牢了基础。
杨文高老人说:“昌宁的茶叶生产加工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指引下,有了红茶厂后才真正红火起来的。”
生在茶厂、长在茶厂的茶厂第二代员工徐文军对我们说:“那个时候,茶厂是昌宁的一张名片,不仅带动了茶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还为昌宁争回了许多荣誉。” 今天,在茶厂老厂房、老仓库的墙体上,仍然保留着“8425”一组数字,这组数字代表着昌宁茶厂于1958年4月25日正式成立。后来,这组数字就用来做茶厂的电报代码和邮政编码。这组数字可以说是昌宁茶业实现腾飞的标志,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有千年历史的昌宁茶才真正成为一个产业,才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经过三年多的边生产边建设,1962年基本建成现代中型茶厂。厂区总占地112亩,厂房建筑面积1500。1960年至1964年,每年完成40—50吨“苏销茶”(出口原苏联)。1964年,在生产滇红茶的基础上开始生产普洱茶,起名为“中茶牌沱茶”。昌宁茶厂发展到1974年,生产精制红茶72.82万公斤,实现利税95.94万元。1984年,昌宁茶厂被省茶叶公司列为全省茶厂产品出口合格率达90%以上的7个单位之一。功夫红茶、红碎、红末、绿碎、绿末、绿片等一批新产品不断问世,1987年注册“云宁”牌滇红茶和滇绿茶商标。1988年10月,茶厂生产出第一批砖茶和沱茶,填补了昌宁茶叶生产的一项空白。
当年,昌宁茶厂生产的“滇红”茶驰名中外,产品远销东西欧及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250多万美元,成为当时保山地区最大的创汇企业。昌宁茶厂在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一次又一次获得了各种荣誉,“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先进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出口先进单位”“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一顶顶桂冠闪耀着光辉历史的光环。多种品牌产品分别被授予部级“品质优良”“部优产品”“名优产品”荣誉,2款分别被评为全国名茶、优质名茶,1款获“景泰蓝杯”奖,2款获“陆羽杯”奖,1款被评为“云南名茶”。从艰苦建厂走向辉煌,昌宁茶厂留给人们的是回味无穷的茶工业发展记忆。
自身发展壮大了,技术力量雄厚的昌宁茶厂,还不忘扶助兄弟企业。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昌宁茶厂先后为保山、腾冲、龙陵、施甸、德宏等地培训技术工人123人,派出技术骨干带领30多名技术工人指导帮助建设茶叶精制厂,有1名技术骨干还被派往老挝指导种茶和建设茶厂。
昌宁茶厂可以说是一座云南乃至中国茶业版图中高高耸立的丰碑,一部恢弘的制茶史诗。昌宁茶厂见证了一个时代昌宁茶叶生产的辉煌,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当我们再回望昌宁茶厂风雨沧桑的50年历史,回望一个曾经获得过无数荣誉,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茶企业,曾经是昌宁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昌宁茶厂,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怀念和遐想。
作者简介:赵汝忠,男,彝族,1966年生于云南昌宁,大学本科学历,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舞台文艺创作与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为保山市文化系统舞台艺术创作特聘专家。至今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各级文学艺术奖30多次。已出版诗集《飞翔的高原》,傣族长篇神话传说《尚沙拉满剑》,傣族民间叙事长诗《金孔雀》,彝族民歌《珠街腊罗巴山歌情歌打歌调》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