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疗愈系列书方推荐13:《做最好的自己》

标签:
大学生读祛心病宫梅玲阅读疗法《做最好的自己》 |
书名:《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内容·主题
李开复,生于台湾,少年时便赴美求学,于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时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后曾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成为了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他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
本书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同时阐述了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是作者过去在文章或信函中曾表达过的,为了让自己的经验更易被青年一代接受,也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作者重新提笔,以故事的形式更加浅显易懂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书的内容涵盖了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十分丰富有趣,是渴求进步却不得法门的青年一代十分宝贵的财富。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青年找到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之路,找到自己,然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应症:本书适应于自卑、不自信、迷茫、在自我与他人的需求之间纠结等人群阅读。读书祛心病
大学生阅疗感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时,光看书名和作者就觉得是一本励志的心灵鸡汤,一点儿也不愿意去读,心想着鸡汤太腻,有什么好喝的。但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还是把书接了下来,反正我总是一个人,空闲的时间一大把。
翻开书的目录,如我所想,讲的都是成功的各种秘诀——要自信、要积极主动、要学会自我反省、要有广阔的胸怀等等,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抱着读一读也没坏处的想法,便从感兴趣的“人际交流”一章开始看了起来,竟不知不觉读出了预料之外的“乐趣”。文章不像大多数“鸡汤”那样矫情,文字朴实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穿插在很多故事之间,使得文章丰富多彩且有趣味。一喜欢上它,本就酷爱读书的我一口气便读完了整本,并被李开复在书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深深折服了。
第一遍读完,我为自己的苦恼找到了症结——为了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忽略自我需求去一味地迎合别人,导致自己在“满足自我还是满足群体”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如果说顺应自己的心意,我又会被孤立、被排挤,如果去融入群体,我又会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痛苦。这导致我长久地处于这种焦虑中,始终找不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反复阅读之后,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通过与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对比,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眼界的狭窄。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等着我去探索、去发现,可我的眼里只看得到当下的一点点纠结和自己不值一提的小情绪。
李开复在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弗兰克的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度过了一段极其凄惨的岁月,所有的亲人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自己也受到了残酷的折磨。但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顿悟,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人们都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挣脱了枷锁,自由地翱翔,而我却只顾悲观,把自己困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甚至丢弃了自我,仅仅为了博得别人那一点可怜的关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的做法。
既然找到问题,接下来就该去解决。
由于长久的睡眠不足,加上高分贝的噪音干扰,我得了轻微的神经衰弱,一点动静都让我难以入眠。内心急剧加重的孤独感又使我患上了轻度抑郁,更是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解决睡眠问题,我决定搬出宿舍,给自己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减轻精神上的疲惫感。
其次,我决定再也不要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去做一件事,以后只做我自己感兴趣的和喜欢的事情。读完书,我也懂得了和孤独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它,然后填满它。当我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我才发现我想要做的事情多得做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矫情心里的小情绪,每天都元气满满,充满干劲。
当然,人不可能一个人走天下,没有朋友的人是不会长久地快乐下去的。当我调整好睡眠后,我开始早起跑步锻炼身体,让新的一天以愉快的心情开启。而我没想到跑步竟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惊喜,它不仅给我带来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还给我带来了一群好朋友。我又慢慢找回了当初那个自信、快乐的自己。
我很感激李开复先生,他不仅将我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更让我找到了自己,还帮助我看清了未来的道路。但我相信李开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不是如何去解决宿舍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为众多有志但却迷茫的青年指引方向,寻找真实的自己,努力提升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摘自:宫梅玲《读祛心病》海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