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疗愈系列书方推荐3:《森田疗法-医治心理障碍的良方》

标签:
大学生读祛心病宫梅玲阅读疗法强迫症 |
分类: 阅疗书方 |
作者·内容·主题
作者康成俊,为现任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心理咨询师、高级顾问。康成俊大夫曾罹患过神经症,深切感到精神的痛苦比身体疾病更难于治愈,遂对日本森田疗法产生强烈兴趣,并在1989年翻译出版《森田心理疗法实践》,系中国第一部介绍日本森田疗法的专著。1992年他赴日本浜松医科大学研修,与森田疗法大家、日本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大原健士郎教授共同研究森田疗法。后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清华大学医院开展森田疗法门诊。
《森田疗法-医治心理障碍的良方》主要帮助人们认识了解“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森田正马反复临床治疗、实践、探索、总结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疗法。其以不使用药物、不问症状、引导患者过正常人的生活,用行动让患者养成健康人的思维规律为特点,适用于强迫思维的治疗等。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森田疗法”的起源。“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先生从神经症痊愈的个人经历中深受启迪,悟出了“神经质本能上是有很强的生存欲望,是甚为努力的完美主义者,症状发生的心因性,也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森田正马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发现:“放弃治疗的心态”对神经质具有治疗作用。对心理疾患,你不去在意它,疾病反而自愈,这便是他得出的“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也是整本书的核心思想。这一部分可以让读者初步了解“森田疗法”,并抓住它的核心思想,以便于后面的自我治疗。
第二、 三章解释了“森田疗法”的适应症和神经质的诊断标准以及该如何去改善自己。了解适应症,判断是否在其适应症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当读者了解到自己属于何种病症后才能更好的改善自己。这一部分还详细分析了“森田疗法”以及其他教授的思想总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读者理解后能渐渐接受自己的症状,并积极地在生活中实践,从而获得快乐舒服的生活。这一部分需要读者反复、详细的阅读,并长时间地去琢磨和实践。
第四章则列举了一些“森田疗法”的经典病例,通过一些治疗案例,帮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从而达到自救。书中其他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森田疗法”与中国儒学、道教、禅的渊源和内在联系,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使读者通过中国的传统思想对“森田疗法”产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本书多方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森田疗法”,让需要的读者可以充分理解其中的核心治疗思想,在阅读中得到自救。
适应症:本书适合于所有神经症的患者阅读,尤其是强迫症患者。
读书祛心病
大学生阅疗感悟:
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读《森田疗法-医治心理障碍的良方》有感
刘洋
初次打开这本书,我发现这不是森田正马先生亲自写的,我习惯性地反复去思考这本书是否能对我有帮助。当我了解到“森田疗法”是在森田正马去世后,由他的传人总结其多年治疗经验而命名的,心想既然它能传承到现在并被众人认可,总会有其存在的价值,于是我怀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读下去。
我将该书通读一遍后,感觉内心特别的舒服,像与一位相熟相知的老友交谈一般,我觉得它很适合我。
书的第一章讲述了森田疗法的起源。书中写道:“神经质者本能上有很强的生存欲望,是甚为努力的完美主义者。”确实如此,我事事追求完美,常常因最终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最终陷入更痛苦的思想纠结中,形成恶性循环。“对心理疾患,你不去在意它,疾病反而自愈。这便是他得出的‘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的治疗原理。”
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是用“森田疗法”治疗的案例,真正让产生共鸣的是患者与志的案例。他生性认真,不大流露感情,对虚假的行为看不惯,即便是别人这样做也会很生气;他的母亲有洁癖,感情容易波动,没有耐性,以至于他在母亲面前常常提心吊胆;幼儿期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而迁居东京。据他本人说,从自己懂事起便“不能表现自己的感情”,个性内向、被动、感情细腻,容易受到他人语言行为的伤害。但另一方面又热切地希望“自己成为大家的中心”。他心里总是惦记着一些琐碎小事。刚入幼儿园时,他总觉得同学会嘲笑他而两年不与人说话;小学毕业后离开东京,开始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却无法改变自己;初中时,因为同学们的个性化、成人化,开始感到与周围人难以融洽相处,且常因自己要变为成人而感到不安。他认为“与人交往是件很痛苦的事”,在教室坐下后就一直低着头,姿势僵硬。进入高中后,与志“奇迹般地”交了朋友,但几乎都是一对一的在一起,如果是三人以上就会无所适从,经常“落在人后”,时时“在意周围人的视线”,从而精神紧张,在教室不能开口讲话,高考落榜,也一直闷居在家。在家期间,他几乎不能安心做任何事,极度地焦虑和厌恶自己。最后走投无路,开始寻求心理治疗。
没有人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但我与“与志”的经历却大致相似,读他的故事我就像在回忆自己一样,我深切的理解他,并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与志成功治愈的案例让我对“森田疗法”充满了希望。
书的第二章,描写森田神经质的诊断标准中的性格特征,几乎就是在描写我。我反复认真地确认之后发现,真的就是我:
1、 内向性、弱力性
(1)内向性:对自己的存在过度内省、有劣等感。
(2)顾虑性:拘泥于细节,难以自拔。
(3)易受伤害性,过敏性:容易因别人的言行而受到伤害,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行。
(4)疑病性:对自己的身体及感受有过分敏感的倾向。
(5)被动性:缺乏主动性,易消极,对新事物接受慢。
2、 强迫性、强力性
(1)求全欲强:强迫地追求完美,不这样做就不满意。
(2)优越欲强:厌恶失败。
(3)自尊欲强: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好的评价。
(4)健康欲强:总想心身健康,期望完全没有焦虑的状态。
(5)支配欲强:按照自己的想法掌控自己和周围的欲望强烈。
我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而无法交朋友,勉强自己去附和别人,却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我感觉没有人会接纳我这种“劣质”的人。但内心深处我却渴望着自己成为“大家的中心”。我知道这样并不好,却无能为力。为了高考,我再一次转学,还是无法适应新环境。强大的学习和社交压力让我的强迫思维更加严重,我常常在课堂上反复回想一天中的琐碎细节,反复地内省,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我越是想停止越是陷得深,以至于无法专心学习。很多次我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那么贬低自己,想着要改变,可是每次又会陷入另一个思想的漩涡。这么多年的畏畏缩缩让我不敢在未知的时候去踏出哪怕一步。
这些诊断标准所写的性格特点我都有,我感觉好像被人看透了内心一样,这一刻我彻底拜服,于是我更加认真的去阅读这本书。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心里的石头有了一丝松动。我反复地阅读自己标记的内容。“‘顺其自然’应该是接受当然产生的恐怖,人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同时,趁着想跳下去的欲望,完成本来是发展性的行为。”这种想法已经存在于我脑海里了,这就是我,这样的想法并不影响我去实际做事。我的想法渐渐开始改变:如果我只是为了留住朋友而强迫自己,那受强迫的自己还是自己吗?那些刻意留下的是真的朋友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那么,我为什么还是要这么强迫自己呢?做最舒适的自己,不逃避该做的,然后顺其自然吧。
改变了想法之后,我开始按照“森田疗法”的大体步奏来做,
“‘顺应自然’的两个要点:其一,承认症状以及伴随症状所产生的苦恼、不安。对此不必抗拒、否定、掩饰或回避,应原原本本地接受它。其二,在原原本本接受症状的同时,患者要利用自身具有的生的欲望,实施建设行的行动,这与单纯的‘放弃初衷’不同。对症状‘顺应自然’地接受,同时对进取向上的欲望也要‘顺应自然’。”“对出现的情绪和状况不去管它,着眼于自己的目的正常的工作学习,按照朴素的欲望去活动”。不得不说,按照“森田疗法”去慢慢改变自己,果然感觉好多了。我不再去在意自己的小思维了,那些有些“强迫性”的想法虽然依旧在,但我受它们的影响渐渐小了,它们给我带来的痛苦也小了很多。我开始顺应自己的积极想法去做事,即使心存纠结也不影响我的生活和社交。顺其自然之下,我的生活感觉真的很不错。
在阅读《森田疗法》的时候,我将老师推荐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单曲循环播放,悠扬的旋律总能让我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仿佛自己沿着一条小溪独自漫步,听着溪水滑过水底的清脆声响。当我的内心不再波涛汹涌时,思绪就会清晰很多,对森田疗法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
多次阅读这本书,我可以不再费力地去仔细回想很多年前发生的那些琐事,也不用再去一次次揭开伤疤。“森田疗法”真的很适合我,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前者告诉我不要费力去钻牛角尖,任由那些想法存在,不要强迫自己,后者告诉我不要什么都不去做,自然地做想做的。二者看似很矛盾,但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一个是从内心让自己接纳自己,一个是在生活中实践。这使我不仅摆脱了神经质症状,还让我学会了如何积极的去生活。这正如道家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不要违反“天时、地利、人心”,切记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对我这个自小喜爱古代典籍的人来说,《森田疗法》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本自愈书籍。
如今的我活得很舒服,勇敢地做自己,勇敢地过生活。我还在继续研究“森田疗法”,感觉它像《红楼梦》的“红学”一般,有着无限的魅力,值得去探索研究。
摘自:宫梅玲《读祛心病》 海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