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谅了伤我最重的母亲--《读祛心病》案例选登

标签:
读祛心病宫梅玲阅读疗法童年创伤心理健康 |
为纪念拙著《读祛心病》出版发行两周年,特选摘书中一个典型案例发在博客、微博上与朋友共享。谢谢大家对《读祛心病》的厚爱。
我原谅了伤我最重的母亲
求 助 者:雅熙,女,20岁。
病
问题成因:童年被母亲长期否定。
症
阅疗处方:【书籍】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别用永远伤在童年》。
共鸣文献: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
案例故事
雅熙在《我只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征文比赛的中荣获二等奖,并自愿做我“童年创伤引发的抑郁障碍”阅读疗法实验小组的研究对象。她的《妈妈让我一直活在愧疚中》一文,真实记录了母亲无意的行为对她造成的心理伤害,以及怯弱、胆小的性格形成原因。
妈妈让我一直活在愧疚中
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我的名字叫做雅熙,“雅”是典雅的雅,而“熙”有光明、繁盛之意。不知道爸爸妈妈翻了多少本字典才给我起了一个这么雅致的名字,我想爸爸妈妈一定是希望我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又娴淑的女孩子。大家都夸我朝气蓬勃、有礼貌、很好相处,可我却内心很愧疚,因为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把所有坏脾气都留给了家人。在外面我总是表现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好像什么对我来说都不值一提,但面具下那个胆小、自卑、脾气暴躁的我在家里会暴露无疑。
每天清晨,当我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时,心中总是涌上抑制不住的厌恶。人们都说镜子最诚实,可镜中的那张脸却是一张微笑着的面具,遮盖了我所有的真实情感。恐怕任谁也不会相信与人谈笑风生的我,骨子是一个极其内向和胆小的人。我害怕呆在人多的地方,害怕在当众说话,因为我总觉得有一双双眼睛在盯着我,令我心惊。我害怕考试,害怕任何困难的事情,即使只是看上去比较困难而已,我也无法坚持下去,躲在舒适区不肯出去。可我不愿让别人看到我的懦弱,不,应该说是害怕,我害怕别人的眼光,所以我用笑容来掩盖一切,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开朗乐观,充满斗志的女孩子。久而久之,我自己都无法分辨自己真实的样子,那些笑容就像戴了很久而摘不下的面具。我又害怕了,我害怕有一天脸上的面具会被撕下,我讨厌的自己会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眼前。
恐惧对我来说和阳光、雨水一样,一直伴随着我,从小我就常常感到害怕。虽然我不记得自己在害怕什么,却记得那种感觉。我,究竟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很想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所以曾问过身边的朋友们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自然是千奇百怪:毛毛虫、麻雀、蛇、老鼠、爷爷、妈妈、老师、针、电梯、鬼魂、墓地。我很失望,因为没有找到和我一样的人。直到有一天,我读了朱德庸先生的《我只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场景。那天阳光很好,我坐在图书馆一侧的水泥台阶上读书,因为图书馆内狭窄的房间让我浑身都不大舒服,而室外暖暖的阳光奇能使我烦躁的心平静下来。读完后,我静静地抱着膝盖原地坐着,眼泪一滴接着一滴落在手臂上,然后我在这个空无一人的角落肆无忌惮地痛哭了一场。朱德庸先生在文中提到“妈妈总是用一种使人感到内疚的方式教育我”,还谈到他一直对妈妈感到内疚,并且在53岁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谅自己。我的妈妈跟文中的妈妈一样,虽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也在伤害着他们,使孩子对她始终感到愧疚。同时,朱德庸先生让我意识到,说出童年创伤并不是外扬家丑,而是自我疗伤。那个瞬间,我的心情犹如沙漠里迷途的旅人看到绿洲一般,激动中夹杂着感激。也因此,我抛弃了一切忌讳,决定一吐为快。
因为生长在教育落后的农村,5岁那年刚上幼儿园中班的我,就开始学习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程。那时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三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有和我同岁的小青和小艳,以及比我小一岁的小利。她们都是安安静静的女生,只有我是那种调皮捣蛋的女孩子。每年寒暑假前的期终检测,让我这个爱玩的孩子早早就有了“考试”的概念。我们当中就数小青成绩最好,小艳和小利的成绩与我相差不多,所以我爸妈就特别关注小艳和小利的成绩。如果她俩有一个人考得比我好那还说得过去,如果两个人考得都比我好,那我的假期就会变成“地狱”!我要是想出门,妈妈就会在耳边絮絮叨叨,说我学习不好,还整天想着玩,也不跟别人学习学习;我看见漂亮衣服磨着妈妈给我买时,妈妈只会以“学习不好”这个理由拒绝我;平常在家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玩,妈妈就不断责骂我,拿别的孩子和我比较,让我无地自容。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害怕考试,只要第二天有考试,头天晚上就睡不着觉,脑海里只有妈妈训斥我的画面。这种恐惧一直伴随着我,即便现在到了大学,我在考试前一晚依然睡不着,尽管我相信自己复习的很好,可无论我怎么安慰自己都毫无作用,依旧彻夜失眠!从小到大,考前焦虑给我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还有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每当考试临近,陡然倍增的压力就会击垮我的身体,让我大病一场,而生病又使我的学习效率下降,再度增加了我的精神压力,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我的努力无法在考试中体现。妈妈的责备和失望与试卷上刺眼的分数不断打击我的自信心,我真的努力了,可没有人看得见。
小时候的我总是冲劲满满地大声喊出新学期目标,可人都是有惰性的,我的“懒惰”使得这些积极向上的口号都化作流水,悄无声息地就被时间掩埋了,计划的时间到了,我还没怎么努力就放弃了,长此以往,我在妈妈的眼里就像个满嘴谎言的“放羊娃”。每当我放弃时,对我失望的妈妈只会说:“你就这样,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小就这样!”从来不会鼓励我。听得多了,慢慢地我也再不制定计划了,因为害怕自己坚持不下来后妈妈的嘲讽,害怕再次失败后对自己的失望,我想没有计划的生活或许会更加轻松,至少妈妈少了一件可以责备我的事情。
当然,多次下定决心的减肥计划也从来没有被我实行过,渐渐长大的我就成了一个身材偏胖的女孩。女孩儿都爱漂亮,就算胖了点,我还是缠着妈妈给我买漂亮衣服,可我挑选的每一件衣服都会遭到妈妈的批评,要么说丑死了,要么说料子差,要么就说我穿着难看。我觉得我的自信像一个吹起来的大气球,妈妈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在上面扎一个小孔,慢慢漏出的氢气就是我渐渐消失的自信,一点一点,直到美丽的气球变成一堆无人在乎的薄薄的橡胶。
不知为何,长大后我越来越频繁地和他们吵架,完全做不到心平气和地交谈,只会大吼大叫,好像这样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许是我心里觉得爸爸妈妈不那么强大了,就一股脑把心中累积的怨气都发泄出来。可每次吵完架冷静下来,我就非常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心里很愧疚,觉得自己不孝顺,又拉不下脸跟爸爸妈妈道歉,只有更加讨厌自己。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所以我才会在内疚、自责与不断的争吵中备受煎熬,不知道怎么和爸爸妈妈沟通的我把家里的气氛搞得无比压抑,空气中充满了易燃气体,只要有一点点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两败俱伤。我觉得在家里很痛苦,我也知道这种痛苦是我自己造成的,所以我逼自己在学校里一定要表现出温柔可爱、善解人意的样子,不能把这最后一点安全地也毁掉。可那不是真正的我,我只有不断自我催眠,让自己遇事先微笑,笑完就让它们过去。时间久了,别人都以为我是那种特别洒脱自由的女孩,不知我内心强忍的痛苦。可不管多痛苦我都需要微笑,因为面具戴久了,我已经摘不下它了。
对症下书
雅熙成长时期一直遭受母亲的否定,使得长大后的她极度自卑,内心产生一种“什么事都做不好”的挫败感,也让她对考试的恐惧一直延续到大学里。由于童年没有得到过亲人的支持和鼓励,她感觉自己无法坚持任何一件需要意志力维持的活动,每当她制定一个新计划,就会想到过去妈妈对自己的否定,热情一下被浇灭,从而轻易就放弃,这又验证了她被妈妈给予的设定——“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长期的批评彻底打击了她的自信和活力。长大后雅熙内心对母亲权威的反抗让她对待母亲时极易变得愤怒和暴躁,因此产生的内疚感又使得她在外人面前拼命表现出温柔的一面。实际上,雅熙是因为对自己“不孝顺”的厌恶才逼自己在外人面前变成一个“好”的人,她害怕自己“丑陋”的内心被人发现,不得不伪装出好脾气的笑容。
雅熙的病因主要还是在“童年创伤”,所以我向她推荐了约翰·布雷萧的两本书籍《家庭会伤人》和《别永远伤在童年》,让她找到内心痛苦的根源,自我治愈。同时,为了增加她阅读的兴趣,我又向她推荐了《记住,永远不要和你妈讲道理》,这篇讲述蛙妈妈总是拿小蛙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对比的漫画,让她明白多数孩子的妈妈和她的妈妈一样,都是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但本意是爱孩子和希望孩子好的,从而放下对妈妈的怨恨,学会理解和接受和原谅。
疗效追踪
我和雅熙的互动交流非常顺畅,没课时她有时会过来和我聊一会,有时会通过微信谈一下读书的感悟。她很坦诚地说,起初她对布雷萧两本书中枯燥的文字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反而对漫画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她说:“《记住,永远不要和你妈讲道理》漫画的题目,我就非常赞同。这个漫画对我触动很大,它再现了我童年与妈妈争执的场景,让我感同身受。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我妈妈会这么说我,当时我还觉得是妈妈不爱我呢,要不怎么老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呢?现在我知道了,不仅仅是我的妈妈这样,中国还有许多妈妈都这样,她们总是拿着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不是因为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但她们的方式不对。她们因为太爱我们所以才伤害我们,难道这样无意的过失我们也要记恨吗?反过来再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待妈妈的?是不是态度有时也很差,也会恶语伤人?但妈妈有记恨过吗?所以,多体谅一下妈妈,她们为了抚养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了,就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再去伤害她们了。”
阅疗感悟
以爱之名造成的伤害终于被疗愈了
——读《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有感 雅熙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是我用意志力坚持看完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该书谈的是家庭,一个给人安全与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可能的伤害的抽象却又真实的地方。书看起来像是一本枯燥而无聊的科普书籍,可只有认真读下去才能看到它的意义。我在书中发现了自己的“不正常行为”和根源,我伪装自己以达到设定好的形象、带着面具、掩饰情感等等行为,正是“假我”的体现,而“假我”则是遭受情绪虐待的经历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恍然大悟,妈妈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我的否定和批评正是对我的一种情绪虐待,一种以爱为名的情绪虐待,而幼小的我把妈妈理想化,只会将她的指责归于自己,内化了母亲的批判,从而导致自我否定。书中说到:“父母的批判中,常常充满了父母对他们本身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换句话说,妈妈对我的批判其实是源于她不能接受自身的一部分。看到这里,我顿住了,心中滑过一丝异样的情绪,思绪也飘到了过去。
在我不知道以上的理论之前,我也曾经一度怨恨母亲,怨他们不会教育孩子。印象中,我从未听过一句出自他们口中的鼓励的话,只是一昧的批评、批评、再批评!他们看不到我的进步,看不到我的优点,反而将我的失败和缺点加倍地放大,接踵而至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斥责。我还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是累赘,而不是被母亲爱着的女儿!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里看到了几幅关于母亲和子女的漫画,我这才发觉不仅我的母亲拿我和别的孩子作比较,嫌弃我挑选的衣服,爱对我絮絮叨叨,其他孩子的母亲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的。看完漫画后,我终于释然,明白那些行为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表现,因为他们母亲就是那样教育他们的,而他们只是延续了家庭中上一辈的教育方式。
回忆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书中前言的一句话:“无论你的父母对你做了什么,记住,他们都是爱你的!”的确,在母亲的心目中,他们毫无保留地爱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我们,无论结果是喜是忧,我们都不该去追究、去埋怨,因为动机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是因为希望能激励我努力学习,变得更加优秀;他们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安全,是因为担心我、爱护我、害怕我出意外;他们不让我乱花钱,是怕我养成跟人家攀比的坏毛病,怕我变成好吃懒做的孩子……一件件小事仍历历在目,可心中的怨气早已烟消云散。
今年母亲节,我鼓起勇气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妈妈,母亲节快乐,我知道以前我做的不好,希望您能原谅我!我爱您和爸爸!”我颤抖着按下发送键,忐忑不安地等待手机屏幕亮起。不一会儿,从来不发短信的妈妈就回复我了:“我和你爸爸也都爱你们(我还有个妹妹)”。那一瞬间,我泪流满面,家中多年的硝烟和我内心的痛苦、内疚终于在这个夜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顿感轻松。
自从消除了内心的内疚感,我也不再强迫自己去扮演那个我设定好的角色了,虽然有时仍旧在家人面前控制不住情绪,在朋友之间放不开自己,但布雷萧给了我战胜一切的信心,我再也不需要那个保护自己的“假我”,我相信很快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记住,父母永远是爱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