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阅读抚慰心灵

(2008-06-19 09:16:38)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疗书方

用阅读抚慰心灵

杨泽文

    地震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创伤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愈合的。不过,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来说,则有希望通过阅读图书来争取心理的自助与自救。

  其实,“阅读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848年,精神病专家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年会上宣读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消遣》的论文,被认为是书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而在我国,“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医疗实践早已存在,史籍也记载了不少关于“阅读疗法”的医案。早在2400年前,我国伟大的
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阅读有“兴”(想象和联想)、“观”(观察力)、“群”(合群)“怨”(发泄怨气)的功效。

  一般来说,可以担当阅读疗伤重任的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专门介绍心理自助方法的各种实用图书,一类为生动记录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抗争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以灾难为背景的文学经典,它的抚慰力量与鼓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阅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我们会少不了为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所表现出的镇定、老练、谦恭与勇敢所动容。而阅读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我们会不难获得这样一种生命理念:越是面临死亡,越要珍惜美好人生。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才造就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精神。

  除了直面灾难、彰显生命尊严和弘扬人性光辉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外,对于一些中外优秀残障作家的作品也应纳入阅读疗伤的(图书)范围。比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病隙碎笔》,比如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和《绝顶》,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走出黑暗》等等。可以肯定,残障作家本人的生存状态与其作品宣扬的不断战胜自我的鲜明理念,对震后的众多伤残者来说,其启示与教育作用是深刻而又最直接的。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77961/77962/733877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