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态助你择业成功
肖峰
造成大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情况,除了社会的一些原因外,与大学生本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以下几种情况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对就业的误解。传统观念认为,找到和自己专业相符的、特别稳定的工作就叫就业。比如,进国家机关、做正式的公务员,与正式单位签合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概念也需转变,所谓就业就是找一份能够维持生存的工作。如果再用传统的观念作为就业的准则,势必是行不通的。
缺少发展的眼光。很多同学大学毕业后,希望马上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或是理想中的工作。这种希望一步到位的心态也是使很多人不能顺利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实际上,能不能和专业对口,是不是自己的理想,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期望过高。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因此必须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实际上,大学教育只是人生教育中的一部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途径,究竟能不能成为精英、高级人才还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毕业就给自己定位过高的话,很容易因期望太高而影响顺利就业。
担心理想的陨落。有些同学认为,如果自己现在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恐怕自己的理想会在这个工作中被“磨掉”。这是有可能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自己对理想是否坚定,是否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在做现在的工作时,是否有意地培养和实现理想有关的素质。
攀比心理。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这句话用在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就不正常了。事事攀比者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难免会失足。
受挫心理。在市场经济下,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你选择单位的同时,单位也在选择你。这就难免在求职过程中遭到拒绝。这时,很多人可能陷入苦闷、焦虑、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的体验之中。如果此时不能积极地进行调整,就有可能会产生自贬自怜的受挫心理,成为求职中的路障。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求职心态呢?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作为择业者本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一般来讲,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更容易投入自己的热情。但同时也需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与兴趣相适应,如果不适应,该如何通过努力达到。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有哪些优点。
及时调整受挫心理。很多同学在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时都会灰心丧气,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灰心丧气下去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然后,开始考虑重新定位。也许以前你一直在找能解决户口的单位,但现在,你就需要降低要求,先找一份能维持生存的工作。其实,当你不再向父母要钱,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我们将来的事业,我们也很可能不在第一份工作的地方一辈子待下去。第一份工作是我们学习、犯错误、积累经验和促进我们成长、成熟的地方。所以,你应该找的是能最大限度上帮助自己积累经验、经历,最大限度上提高自己能力的场所,为在有了经验、经历、业绩后,找下一份、真正是事业发展的地方的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在得到这份工作后,不要过分小心翼翼、怕犯错误,也不要因为碰到挫折,或碰到个性不合的人,感觉被人欺负或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过于郁闷。没有这些学习、锻炼的机会反倒是你的一大损失。
敢于自我表现。当今的大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未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加之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实用的社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向人才市场推销自己时,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和拘谨。过度恐惧失败、挫折、非议不应是我们大学生求职的态度。面临一个求职机会,我们不必总想到“千万别失败”、“它会有什么麻烦吗”,而应把它看成是一种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怎样去成功上。否则就会造成你怕冒风险、不敢表现、不善表现、畏惧退缩的心理状态,这于自己求职找工作,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失败并不可怕,害怕失败的态度才可怕。我们必须培养自己敢于胜利、不怕失败的无畏精神。
善于自我推销。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简而言之,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那样的人去行事。比如,你认为自己很有魅力,那么你在面试中就能显得自然大方、积极主动;反之,你若认为说服力不强,不是个被人喜欢认同的人,那么你在面试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得畏畏缩缩,缺乏足够的勇气和热情。
善于总结经验。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失败。是自己找的单位不需要人,还是自己的优势人家不需要,或是自己在沟通、表达上有不恰当的地方。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但是我们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对社会有多少了解?对他人有多少了解?具备与他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吗?其实,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社会接触的能力,比如在不影响学习、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做一些临工,或者去做志愿者。也可经常和已经工作了的师兄师姐保持联系,向他们了解一些就业信息,适应社会的技巧。总之,你的准备越充分,对困难的应对越自如。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e006701000d87.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