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自卑》读后感

(2007-12-18 07:41:34)
标签:

读书心得

分类: 阅疗心得
      《超越自卑》读后感
             木碗
 
    真正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全体人类发生兴趣,对社会发生兴趣。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索取,在于对自己感兴趣。如果我的注意力只放在“别人给了我什么”、“我能得到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只在于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便会衍生“别人给我的太少”、“我没得到的(失去的)太多”、“我将有什么损失”之类的抱怨,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对他人对社会永远感到不满,患得患失,怨天尤人。那么,我自然是悲哀的、不幸的、痛苦的、不被理解的、孤独的、空虚的……当然,我也就难以感到快乐,生活也毫无意义可言。

    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能独立生存,但如果我所关注的只是自己,所有精神力量全部指向内部,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兴趣,那么,我必然感觉到孤独,没有归属感。如果我感觉与他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感觉到自己被孤立,必然会产生悲哀、沮丧、愤怒、无助、自卑、怀疑等等不良情绪,就算没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不良情绪积压成疾,也不是不可能的。

    自我中心或许与早期经历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所有的愿望总是能够立即得到满足,他会觉得他的欲望都是应该立即获得满足的,周围的人应该立即满足他提的所有要求。一旦遭到拒绝,他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要挟,长大之后,女人或许是用眼泪,男人或许是用拳头,相同之处,都是认为“我的要求不应该不得到满足”。

    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个人身上贯注了太多的宠爱,不停地哭闹、在地上打滚,是获取满足的方式,一旦形成这种“我要就必须给”的模式,在遭到拒绝之后,可以看到那个孩子用脚踢爷爷、用手抓妈妈,用愤怒来控诉他人没有围着他转,没有立即满足他的需求。长大之后,这样的孩子是否懂得集体观念,是否懂得替他人着想,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希望能有所矫正。如果要等到心理医生来矫正,或许他已经在这之前吃过太多的亏,也伤害过太多的人了。

    我的童年期不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吗?语文课必须宣读我的作文,我的作文分数不能比别人低;母亲偏爱哥哥,我就以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反抗。在我的心里,只有我是最聪明的,班上的同学全都愚不可耐,连老师都没本事教我。我从来不需要听讲,自己看一遍就明白,那么简单的题目,他们竟然还抠着脑袋做不出来?我是那么优秀,那么与众不同,你们当然应该围着我转,一切以我的需要为主,以我为重点、焦点和中心。

    童年期的优越感是否隐藏着自卑情结?傲慢无理、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冰山一角下面,是否隐藏着自卑的暗流?青春期的自卑感,是如何显现出来的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当一个人设法摆脱他的自卑感,用优越感来自我陶醉和麻木自己,他只是在自欺欺人,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产生自卑情结。

    有过那么一段“丰衣足食”的生活,奢侈、挥霍,钱包鼓鼓,花钱如流水。用最高档的化妆品,用别人没见过的香皂,看别人没看过的电影,身边总有追随者……我过着别人羡慕的生活。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优越感,但我快乐吗?一点不快乐。我只感到我是那么的孤独、那么的痛苦,以致于我承受不了,企图寻找另外的世界求以解脱。

    当自杀是一种责备和报复,把死亡的责任归究于他人或社会,也是在自杀中获得优越感。

    那时候拼命赚钱、拼命挥霍,只是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实际上是用物质来弥补内心的空虚,用独一无二的优越感来掩饰自卑情结。

    直到我开始关注别人、关注社会,我才能发现我的价值、我的意义,我才能脱下层层武装,不需要靠物质来堆砌我的优越感,不需要靠满足虚荣心来获得安全感。当我开始关注别人,关注社会,我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自己也得到成长,我有了很多很多的朋友,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再觉得孤单。当我开始关注别人,关注社会,我才发现我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融入其中,我有了归属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

    以前从不看新闻,随你局势动荡,管你缺水缺粮,关我什么事?我自己还缺衣少食,我自己还要别人帮,我自己还顾不过来。以病人的身份自居,焦点关注、突出表现、尽力渲染自己的病人角色,以痛苦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并由此获得额外的关注,刺激获益之外,是否也是一种优越感的获取呢?

    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我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平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我就不会察觉到我的自卑,而是体会到自信;当我通过控制、鄙视、企图超越而非融入的方式来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发号施令、愤世嫉俗、不屑一顾的背后,看似清高自傲不可一世的背后,仍是那深深的恐惧和自卑。而这一切的区别,在于我的行为究竟是只对我个人有利,只满足了我个人的需求,还是对大众都有利,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他人的需求。也就是回到生活意义的主题之上,若我感觉生活非常有意义,我怎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若我感觉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我又怎么觉得自己活着有意思?

    如果我的精神力量全部指向内部,那么我关注的焦点全部集于自身,我只在乎我自己,我希望别人关注的、在意的也是我。那么,我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别人对我永远不够好;我所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所感受到的是各种不良情绪和症状;我的角色是一个痛苦不幸的病人,我的行为方式也按照我所扮演的角色运行。我失眠、我厌食、我抑郁、我恐惧……我很难受、很痛苦,但是你们都不理解我,不能给我需要的,因此你们都不关心我、不爱我,我不被大众所关注,不被社会所接受,我是那么孤独无助。

    当我在最痛苦的时候,含着泪用积极的态度、幽默的笔调,去安慰和鼓励每个和我一样的人,当我开始把目光从自身投向那些和我一样的人,更多的去关注他人的病痛,更多的去关注社会现象,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当我为了朋友的事奔前走后、劳心劳力,当我为了能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而用心烹调,当我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当我忙得没有时间去痛苦,当我接纳他人、融入社会,我才发现我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我越是情绪不好,越是一团麻纱纠缠不清,越是在刚刚克制不住的发过脾气过后,越是想上阳光、上蓝色宝藏,越是能心平气和地回复邮件、幽默风趣地和朋友聊天。忙碌告一段落,到厨房做几个小菜,油烟熏蒸中高喊一嗓子:“吃饭啦!”,看家人纷纷落座,看他们吃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我的微笑浮现在脸上,洗过碗之后上课学习,晚上躺着床上想着明天得帮朋友去买茶叶了,家里好像豆瓣酱没了,烧茄子少了豆瓣酱,大家都不喜欢吃,明天得记得买一瓶,街上有那种十元四双的袜子,朋友买了说还不错,明天出门也挑几双,刚好一人一双……想着想着,酣然入梦。不开心的事?早就九霄云外去了。

    生活的快乐就在于鸡毛蒜皮。
 
    按理说,出生刚几个月的早期经历,我是不可能回忆得起来的。但是我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一个画面,我被推进手术室,天花板上一盏盏灯闪过,然后就是一片漆黑。或许是因为父亲在我小时候总是不断提到我几个月大动的手术,并告诉我,因为他出差在外,妈妈的粗心大意导致我的病情恶化,原本只需要吃药打针就可以治愈的,却因为发现得太晚,不得不做了切除手术。而那一次手术风险很大,毕竟当时我仅仅只有三个月,手术成功之后,电台都报道了这件事。

    父亲对我的反复叙述,让我形成两个观念:1、妈妈对我不负责,她只关心哥哥,不在意我,不爱我,我病了她都不知道,她不是好妈妈;2、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很早就出名,我从小就与众不同。带着这种“妈妈不爱我”和“我与众不同”的观念,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注视,此后对于妈妈偏心的怨恨,对哥哥的仇视,与家人的矛盾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设法从被轻视感中脱离,试图证明自己的优越和强大,青春期开始,难以适应性别角色是否也是企图摆脱自卑呢?其实在青春期之间,便已经如此,不玩娃娃舞刀弄枪,和男孩子打架,一方面是从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方式中来获得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表示我不是弱者,我很强大。我讨厌自己的性别,拒绝穿裙子、留长发,一切模范男孩的行为方式,因为我的性别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弱者,我要伪装成强者的模样,借此来掩盖真相。

    “抑郁症是对别人长期的愤怒和责备,由于想要获得别人的照顾、同情和支持,病人只好为他自己的罪过表现得垂头丧气、痛心疾首”。我没有过报复式的自杀行为,但是常年的恶梦,不也是我自杀的一个理由?而恶梦中经久不变的主角——父亲,如不是因我的怨恨,何以他死去后还在我梦里夜夜重现?

    现在才领悟当时参加公益活动,对我是多么重要,改变的力量在无形之中,并非当时能够意识到的。如果我只是关注自身,感受痛苦,只要求他人对我关注和理解;如果我的精神力量仍旧集中于内部,我的时间精力全部放在研究自己的病情,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我的疾病之上……如果我没有对他人发生兴趣,没有与社会发生关系,没有伸出手握住别人的手,没有迈开腿走进社会,我是否能够痊愈?又是否有今天这样令我自己感到满意的生活?
   
    自卑情结人人都有,是用优越感掩盖,用痛苦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用仇恨来指控他人对自己的忽视,用逃避来麻木自己的不安,是用病态表示:“我与你们都不同,我是如此的痛苦,我需要更多的给予”?还是用自信来补偿,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的同时也感染自己,用宽容来化解内心的怨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最平凡的心态表示:“我和所有的人都一样,我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我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感谢阿德勒,解开我的谜团,究竟是什么让我彻底康复,我今天终于明白。究竟是什么让我在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究竟是什么让我找到自信,感觉到生活充实而有趣,我今天终于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