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荐书:《王氏之死》

(2007-04-03 15:00:05)
分类: 阅疗书方
作家张弛推荐《王氏之死》  
《王氏之死》(美)史景迁著 翻译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定价/15.00元

  第一章  观察者

第二章  土地

第三章  寡妇

第四章  争斗

      第五章  私奔的女人

 第六章  审判


一个私奔女子之死
文/钱家山下


  耶鲁大学史景迁教授的“中国研究系列”八种,目前已经出齐。《王氏之死》虽是其中最薄的一册,却是最出彩的篇章之一。12万字的篇幅,叙述了清初山东穷僻的剡城一个小妇人的故事。

  书的开头这样概述:“这本书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7世纪,主要在1668-1672年间;地点在中国北方一个小角落,山东省一个叫做郯城的县。所聚焦的是当时当地非知识精英阶层的老百姓:农民、田间佣工,以及他们的妻子,这些人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社会的帮助,也没有强有力的家族组织的支持。我从四个小而具有冲突的事件上去考察他们:第一,土地耕作和税收;第二,寡妇保护她的孩子和遗产的努力,第三,地方恩怨带来的暴力;第四,王氏夫人的决定,她不再愿意面对一个不可接受的现状而逃离她在郯城的家和她的丈夫。把这些都说成‘小事’是因为相对于整个历史背景而言,而对于那些实际身在其中的人来说,这些事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用耶鲁学者康正果的话来说:王氏的故事很简单,她和她的丈夫一贫如洗,不知什么原因她突然与另一个男人私奔,出走后又走投无路,最终不得不独自退却回来。在返家的当晚,愤怒的丈夫把她掐死在他们的破屋内。王氏之死仅为此书的结局,它只是一个凄厉的尾声,作者用更多的篇幅勾画了事件发生地山东省郯城县的老百姓明末清初经历的一连串灾难。从地震到旱涝蝗灾,直到土匪的劫掠,清兵的扫荡,饥荒中的人与人相食、饿毙和自杀,活着几乎是一连串死亡和屠杀夹缝间的暂时偷生。王氏的个案和郯城人的苦难为我们想象十七世纪的中国大地打开了一个孔洞。


  作者主要依据三种文献:(1)郯城县志(2)炎城县官黄六鸿的《福惠全书》(3)《聊斋志异》。台湾学者王乾任认为:史景迁在这三书中来回穿梭寻找、拼凑、融通,再现十七世纪中国贫困小县的社会状况。试图为作者所要描述介绍的妇人王氏建构一个她所身处世界的完整社会图像、文化价值观、妇女地位等。藉由全书的铺陈安排,让读者一步步进入了解1670年代中国的这个贫困小城,让读者在最后遇见主角的出现与其经历的无奈时,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价值系统带给这位所谓背德妇女的无情待遇,与看似清廉的县吏在处理妇人王氏的一种荒谬与无奈-古代中国妇女一旦背叛丈夫则死不足惜,则不可称之为人。

  史景迁,原名Jonathan Spence,他的中文名字,表明他作为史学家对于司马迁仰慕。这位定居美国的英国人,拥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他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原是欧美世界的畅销书籍,现在被介绍到中国本土,同样足以引发阅读的热潮。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u/4ae4ff8c010005i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