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或"不打孩子"的结果是什么

(2007-01-28 20:53:07)
分类: 教育心理

"打"或"不打孩子"的结果是什么http://q.blog.sina.com.cn/xljs

从以打孩子为教育手段的家教方式和以讲道理为主的家教方式的比较,教育效果是远远不一样的效应。

首先,从孩子的心理效应来看。据说许多挨过打的孩子在被打时,有过“难道我不是爸妈亲生”的疑问,这是一种伤心;据说许多挨过打的孩子在被打时,会咬牙切齿地在心底里说:“你打吧,不想做你的孩子。”这是一种愤怒。其实,伤心也好,愤怒也罢,都是瞬时的,亲情毕竟是亲情,事过境迁,也就忘了。然而经常挨打的孩子则不然,一次次伤心和愤怒的体验,终究不利于健康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它将影响到人际关系中正常的情感互动。这是因为曾经有过的那一次次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他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时变得脆弱。经常挨打的孩子在与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敏感、多虑,以致对自己缺乏安全感,对别人则缺乏信任。有的甚至因不善于交往,自尊心过强,对人冷淡而暗中好斗,有一点小事便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难怪该调查在要求回答“打,对孩子的心理和未来成长有没有影响”的问题时,除了10%的13岁以下的孩子外,大部分年长的孩子持肯定态度。

其次,从孩子的行为效应来看,教育心理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在孩子的交往中,那种属于攻击性、侵犯性较强,即动辄诉诸武力的孩子,往往来自那些经常采取武力教育的家庭。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家长在打孩子时,实际上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即一旦家长自己的心情不好,加上孩子不如父母之意,则狠揍孩子一顿。而挨了打的孩子来到同辈群体中间,一旦稍有不如意,便会产生移情效应,将挨打的压抑宣泄于同伴。二是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别人没有满足你的需要或产生利益冲突时,武力是重要的解决办法,武力能使人屈服。因此,这种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唯唯诺诺、奴相十足,要么专横跋扈、霸道无理,最终使自己在与人相处中受挫连连。而相反,那些有幸生活在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的孩子,对人热情友好,交往中善于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有良好的人缘,与人相处十分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