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要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

(2006-12-01 00:36:50)
分类: 教子有方

莫要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近些年,在教育系统提出过一些口号,如十条“教师忌语”,八条"与学生沟通的原则"等等,这实际上就是“贴标签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家长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因为这样的语言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家长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多贴正向的标签。

 

   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第一种说法,“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

   第二种说法,“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

  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曾听有些家长这样对孩子说:“我不求你有多么大成绩,只要不要给我在外面惹事,你就是孝敬父母了!”给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应用】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6年,当时的新安江镇教办在全镇教育系统推出了30条“教师忌语”,实际上就是“贴标签效应”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因为这样的语言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的父母讲,也揍你一顿,看你怎么办?”“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笔者曾听一位对孩子绝望的家长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只求你做一个寄生虫(没出息,我只好养你一辈子)千万不能做害人虫(违法犯罪)!”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孩子就只能自暴自弃了。

,孩子就只能自暴自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