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子有方 |
?/P>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如,忧郁、迷茫、暴躁、以及难以启齿的内心隐秘……还有许多看似不太正常的“心理问题”,这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石头重重地压在他们的身上,,同时也压在家长身上。家长若不及时发现和帮助的话,孩子的“心结”会越结越紧的,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体验,如紧张不安、焦虑、无奈、孤僻、冷漠等,严重的导致一些问题行为,撒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走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人。
1、善于倾听。
善于弯腰听孩子的心里话,孩子的感受,更多理解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无论多忙,都要耐心地坐下来,听孩子讲话。不能在孩子讲话的时候,先做好一个“框架”,迫使孩子只能这样按照我们的意思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讲一些在大人看来很荒谬的事情或者很不懂事的话。但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倾听他们的心里话,避免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它们。这会让孩子不敢再说,也不愿再说了,孩子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孩子的一个个“成长的烦恼”,只能压抑在心里,越积越多。
2、创造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
努力做一个“民主爸爸”或者“民主妈妈”要让孩子敢在自己的面前讲真话,讲他们喜欢的事情。鼓励它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心中所爱,心中所怨。有的家长要求孩子苛刻,孩子稍有不对就遭责骂。孩子常常体验到的是失败,长大后就会逐渐形成无能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优点,别人的赞赏,他会觉得可笑与虚假。从此回避与他人真诚的交往,拒绝他人帮助。
听风就是雨,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大忌。更不能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有些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在孩子面前随意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当孩子有不对的时候,轻则骂,重则打。时间久了,孩子为免遭惩罚、迎合家长,开始编谎……或者养成其它的不良行为。
3、切忌以不当的标准衡量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以一种“人比人”的方式来评价孩子的努力成果,只看结果,不分析孩子的努力过程,看到分数,不厌其烦地问孩子“某某考多少”“比你好的有几个”“你在班级排第几啊”等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使孩子认为是“某某的成绩好,使得我在父母心中得地位降低”“我不管怎样努力,就是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表扬”。由此引发孩子的畸形心理,如嫉妒、自卑、不易与人相处。因此不要经常苛求孩子,不要让孩子时刻感到生活在竞争压抑中,使其幼小心灵扭曲。还有的家长,常常以非常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我家孩子不行,不如你家××”“我家孩子比较笨,不会说话”等等,常常使得孩子经常处于自卑、挫折的心理状态之中。
4、学会经常对孩子翘大拇指。
帮助孩子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只是优秀的地方有所不同。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不断给予表扬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心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孩子,是孩子充满自信、走向成功之路的巨大驱动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多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关键。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一些:“你真棒!”“爸爸妈妈为你骄傲”……这些话对父母来说是举嘴之劳,但对孩子却是一件让他兴奋很久的事情。这是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途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经常翘起你的大拇指,赏识、夸奖孩子吧。经常用赞许的目光面对孩子那一双渴望成就的眼睛。让您的爱成为一股温暖的小溪,流淌在孩子身上。
5、用一些美德引导孩子。
让孩子学会宽容,才能拥有更多得朋友。宽容不是唯唯诺诺的做人方式,不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更不是丧失自我。而是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让孩子学会帮助人,学会在生活、学习中真心地帮助别人。不要经常对他人进行否定、不恰当地指责和冷嘲热讽,这样会使孩子越来越不可爱。
让孩子学会赞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同伴对他人产生尊重和信赖。教您的孩子用准确、真实、具体的语言赞扬别人。如“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
教您的孩子学会批评。批评也是一门艺术,使用不当容易在交往中“得罪”别人。教给孩子一些批评的秘方。如,先赞扬对方,然后再指正对方的不足。
让孩子学会信任。倘若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交往的积极性就不高,表现出经常怀疑别人态度。当孩子学会真诚地去相信别人的时候,也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6、让孩子学会独立,减少依赖。
孩子正在长大,需要更多是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全心全意”的包办和照顾。父母应多放手,多指导,少承包,少替代,绝对避免过分的呵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很溺爱,凡事都替孩子做主,处处袒护孩子。不要怕孩子这也做不好拿也做不好,嘴上说让孩子锻炼锻炼,,可实际上又紧跟着去指手画脚,,,,,,这样,就使得孩子逐渐习惯依赖的生活,不懂得自己该怎样做。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长期下来,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得孩子无形中减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