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岁的男孩为何还要妈妈搂着睡觉

(2007-06-17 14:50:24)
标签:

男孩

为何

妈妈

搂着

睡觉

红颜知己

心理健康

分类: 个案介绍

16岁的男孩为何还要妈妈搂着睡觉 

http://q.blog.sina.com.cn/xljs
http://q.blog.sina.com.cn/xwhzt

一、案例背景

青少年退缩行为是学校常见的一种对集体或他人没有明显的危害,但对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潜在和深刻的不良影响。

 

由于退缩型行为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老实忠厚、守纪律、听话,他们身上潜在的问题容易而被老师所忽视。

 

退缩行为原因有两类:

 

一是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学生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主动接触他人。他们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不与陌生人主动交往。

 

二是后天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忽视了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正常心理需求,导致豪豪缺乏与外人接受的机会。因此,没有学习到适当的社会技巧、使豪豪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退缩行为。以致他(她)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或学校。本文介绍的案例属于后者。

 

二、个体介绍

 

小郑,男,16岁,身高178厘米,外表斯文,是家里长子,下有一妹妹。因为是男孩子,所以得到父母的百倍宠爱。,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由着他,而且事事基本由父母包办。他成了家中的中心。自记事起,他就认为父母和妹妹应该对他照顾和忍让。只要他开口跟爸爸妈妈要求的事情,都应该得到满足,否则就很生气,轻则吵闹,重则对父母深圳亲友施暴力。

 

如,一次,一位亲友来家做客,看他整个下午都一直在玩游戏,就说,玩上瘾很影响学习。他当即很不耐烦,并上去推了一把。父亲因为常常在外出差。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外出工作,全身心照顾他,对他很溺爱。父亲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儿子,看爸爸给你买什么回来拉”。父母对这个儿子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本来家里没有车,可是每次放学时,却开单位的车来接孩子。

 

上学后,父亲希望儿子如自己所愿。一方面在物质上极大满足他;另一方面对他严格要求,经常过问他的学习,若不满意,便责骂。后来,他就和父亲顶撞,甚至为了宣泄情绪而打碎、砸烂家中一些物品。他向父母提出要求,一定要办到,否则就不依不饶的。父亲为了教育他,就说,你若是达到了某某要求,就一定满足你的要求。但他却因为没有达到父亲制定的目标,自然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就怨恨爸爸了。

 

小郑不喜欢上学,来这里上学还是爸爸妈妈好话劝来的,为此他还借这个机会向爸爸妈妈索要东西。并多次说爸爸欠他的东西。小郑还有一个鲜未人知的习惯,就是他从小就由妈妈搂着睡觉,这个习惯一直就延续到现在。爸爸妈妈对这件事一直难以对人启口。

 

在学校,他表现的比较乖巧,听话,有礼貌,跟同学们关系也十分友好。成绩中等。有的时候,表现出来一些很幼稚的行为,如,你们看我是不是很厉害啊?我会气功,能打死你们,然后就摆出一副练功的架势。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的问题在哪里?他的各种表现行为与其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那么他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怎么帮助这样的个体?

 

从心理学上说,小郑的这些行为表现可以界定为退缩行为。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他获得心理满足和生理满足。他把自己当做幼儿,从而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而不会伤害到他。而事实上,他自己和父母实际上都在不断强化这种观点。

 

三、对策与实施

 

第一、独立行走,培养自主能力。小郑至今还要由妈妈每天晚上象他幼儿时期那样搂着他入睡,这种习惯与他幼儿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幼儿离开父母无法生存,父母保护他、照顾他,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觉得父母万能,于是心里上就害怕失掉这个保护神。父母的过多关爱,很多事情包办代替,不给子女有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子女心目中逐渐产生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因此,建议家长不妨狠心点,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父母的心理拐杖,自己“独立行走”,让孩子离家时间长一些,让孩子独立生活,如去寄宿学校上学,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

 

第二、群体效应,参加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多陪孩子一起参加孩子的社交活动,让孩子能适应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在学校,老师应该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朋友多交流,并抓住契机让他说说自己在集体中的感觉。让他体会出自己是这个社会网络中的一分子,集体中有自己,自己离不开集体。

 

第三、塑造行为,增加希望行为。对这样的孩子期望不要太高,注意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如小郑向父母所要东西,父母觉得合理就可以满足他;若不合理就不答应,然后离开或做自己的事情。一旦听到或看到他的行为表现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或者表扬奖励他。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能感觉到这个变化,内心会引起过去行为与现在行为的矛盾冲突,他会思考和比较。以他的行为为基础一步步达标。每一步骤跨度不能太大,太大会停止进展;太小过于费时。

 

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他做出正确行为立即给予强化。强化要适度,避免他很容易满足或者对强化产生依赖。上一行为必须确保能再出现,才可能强化下一行为。每一步骤都是下一步骤的铺路石,一旦某种行为强化成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有的时候,会在不经意塑造了问题行为。如小郑现在依旧每天晚上要妈妈搂着睡觉,由于习惯比较顽固,很难立刻见效,那么现在对这个行为怎么改变?母亲可以在他要求搂着入睡的时候,不理会。他一定会吵闹,这个时候母亲依旧不再理会,或者忙自己的事情。第一次,他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折腾一会后,有可能因为疲倦而睡着。如他还有其他行为,母亲应该坚持到底。因为他的这个习惯不容易消退,母亲的动摇对他就是一种不定间隔的强化。当孩子在行为上有松懈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狠下心来坚持自己的行为,否则前功尽弃。

 

应该注意的是:强化物使用要适宜,能起到所希望的作用。另外强化物要及时、意义明确。奖励什么、惩罚什么,辅导者一定要心中有数,对所要强化的行为发挥最大作用。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强化标准要逐渐提高,强化次数要逐渐减少。强化手段应该逐渐由实物变为言语强化。避免物质依赖。

 

四、辅导体会

 

退缩行为的学生由于过于胆怯和脆弱,一般都有焦虑、自卑的性格。这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中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早期阶段,他们的社会化应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专心致志地从事个人的学习和活动,另一方面在集体中又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退缩型青少年过于被动和依赖,不愿主动与人接触,与家长、老师和同伴的交往不能顺利进行,往往有一层无形的隔阂,他们因此缺乏一定的社会交往实践,社会化发展落后于正常青少年,极易导致孤僻、怪异等不良的性格和行为,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难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严重的甚至可能患上精神病,终生痛苦。学生的退缩型行为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请继续阅读红颜知己更多的两性\杂谈\教育类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