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雁”何以归群

(2006-11-19 00:01:07)
分类: 个案介绍

“孤雁”何以归群

“老师,我不想做某某事了。”“为什么?”“觉得好象没有意思。”

这是我的两个学生前不久对我说的话,这是我做教育工作时常遇到的现象,乍一看,这似乎发自学生内心的愿望。懂得教育心理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学生是想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学生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得老师的关心和注意呢?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向师

性”,即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老师,这种“向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向师性”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孤雁”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羞于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扮演被动角色,集体活动中也是随大流,不愿出

头露面,也不违反纪律,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那部分学生。

性格在心理学上是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内向最早由荣格所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定向以及围绕个人内在世界的主观知觉与认识占优势的人格类型。一般认为,内向人的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易与他人随便接触,对一般人显得冷漠;待人含蓄、沉思、严肃、敏感;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

形成原因主要有:自我意识敏感而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家庭背景这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等。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满腔热情地关怀学生。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行为上,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学习上,既关心他们的成绩起伏变化,也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上,了解他们的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表现;个性上,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

幼稚和天真。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老师对学生尽管再好,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与教师敞开心扉,吐露心迹的。性格内向的学生,习惯于自己默默地承受,不愿将内心的想法告知于人。他们心存顾虑,怕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被教师理解,或被别人知道后而受轻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我们就要有不同的辅导策略。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和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条件,放下架子,态度真诚,话语亲切。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倾心而谈。还可

以通过网络媒介,为那些小心谨慎的学生创造与教师交流的条件。

当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后,就可以通过开展多种集体活动,避免“孤雁”离群。如个人才能展示会、主题班会、热点问题讨论等等。这些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和能力展示的场所,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安排某些平时较为内向孤独的学生参与,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活动的成功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孤雁”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愿

意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其次就是,引导他们对周围环境里的事物产生兴趣。具体方法是:每天放学后,不要马上回家,指定到一个热闹的场所如商店或超市呆一会,时间不要长,15分钟为宜。然后要求他们回家后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他从他的个人世界里拖出来,让他投入一些以前从不或很少置身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作出详细的观察。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对会对周围一些向来没有留意过的事物逐渐产生兴趣。

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别人评价影响较大。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为此非常敏感、别人的一言一行好象都是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团体活动中努力表达自己想法,告诉他们很多担心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所以教给学生交往技巧。告诉学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跟所有人打交道。如父母、同学、老师、朋友等等都是不同的,跟不同的人交往要考虑对方的角色身份,不能以一种待人标准跟周围不同的人交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