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考试辅导 |
老师,我有一个很大的苦恼。
每次考试前,妈妈都要给我找个老师进行“恶补”,我为此“开夜车”,连续不断地记忆背诵,考试考的比较理想,我尝到了甜头后,就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应付考试。但考试后,记忆的东西迅速被忘掉。下次考试,又是重复的背诵记忆,疲惫不堪。到了期末,学的东西积累的越多,要背诵的就越多,结果是背到哪里忘到哪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真相大白
这是心理学上的蔡加尼克效应在起作用。
什么是蔡加尼克效应呢?蔡加尼克效应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弟子蔡加尼克于1927年发现的一种记忆现象。在一次实验中,他让被试连续去做22种小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让被试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令被试中途停止,接着去做别的工作。就全部实验来说,每种工作被完成或被中止的次数完全相等;就每个被试来说,完成的工作和被中止的工作各占一半。当每一被试完成一次实验后、他就立刻让被试去回忆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首先回忆到的却是那些被中止而未完成的工作名称,对此,被试不仅回忆得快,而且也回忆得又多又准确。这种记忆现象被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专家来解惑
同学们如果谙熟这种效应的特性,把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应用到学习上来,就可以克服记忆难的问题。
怎么利用这种效应为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服务呢?
首先,学会半途而止。半途而止的记忆背诵要比不停地记忆背诵更深刻。很多同学是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一定甚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实在不舍得换台,于是只能忍着,一条,两条……让你欲罢不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任务一直重重地压在心头。这就是为什么半途而止的学习比持续不断的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原因。因为学习一半,突然终止,由于学习任务没有完成,那种考试带来紧张状态仍在继续起作用,未完成学习任务就会一直记在心里。一次学习的材料数量越大,学习后记住的百分率也就越小。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产生抑制,容易造成记忆困难,还会动摇记忆的信心。每次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时,不要使负担过重。在考试之前搞突击,因为要记忆的知识量太多了,因此效果极差。有的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弄得头昏脑涨,记忆的效果很差。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而是将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错安排。由于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
其次,记住“刀子不用就生锈”。 一般说来,不用的东西,我们就容易忘掉。因此要勤检查在备忘录上的重要学习任务。根据蔡加尼克效应,一旦任务完成了,那么原来的那种紧张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事情,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了就万事大吉,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这也是同学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在记事本上写的行动,代替了预定要做的事。也就是说,写到杂记本也就意味着把这件事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