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名医黄元御之医学著作简介【整理】

(2011-04-25 10:55:21)
标签:

黄氏

长沙

四圣心源

《四库全书》

伤寒悬解

黄元御

玉楸子堂稿

健康

分类: 中医生活
医学著作简介清代名医黄元御之医学著作简介【整理】
                                            黄元御故居雕像
黄氏著述的发展过程
    黄氏著述达二十二年之久,成书十一种,整个写作过程,从发展变化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738年至1748年,在研究黄帝、岐伯、张仲景、秦越人四圣的基础上,先写成《素灵微蕴》,又重点研究《伤寒》、《金匮》。十年时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四圣”不断理解的情况下,写成了三部有着黄氏自己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的医著,为此后的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奠定了基础,为进京为乾隆帝治疾创造了条件。
    1748年至1753年初,对“四圣”的医学原理进行了综合研究,如《伤寒说意》从起草到续成一年多的时间,正反映出了这种研究的综合性。并进一步研究药性,使其理论与实践进到了成熟的阶段。
    1753年至1754年,这一年间是对“四圣”医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四圣悬枢》、《玉楸药解》两部著作对“四圣”医学理论都有所发展,基本上以撰述取代了原来著作的“诠释”性方式。
    1755年至1756年,这两年中,黄氏对“四圣”的“悬枢”作了创造性的阐述,以使其医著达到了全面、完备的阶段。
    黄氏医著十余种,其中《素灵微蕴》和《四圣心源》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医学著述,其他医著都是专著性的。十余种医著,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唐代以前的古典医学理论。
    黄氏医著在昌邑县发现的版本较多。本县老中医刘德正在《黄元御生平简介》中说:黄氏八种外,“另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象》、《玉楸子堂稿》、《道德经解》六种未能刊就,以上六种底稿已不知所存(此六种稿在1957年,敝曾搜集全稿,当时联系卫生局印刷,有本县卫生局长徐松芳曾将稿捎至省卫生局,后未刊成,则稿已丢失无迹)。”
    此外,在昌邑还发现黄氏《药性解》(丙子年手抄本)和《黄氏医抄》木版印刷本十数卷(原由龙池齐元英家献给县文化馆,现已失存)。

《素灵微蕴》
       著述经过 
       《素灵微蕴自序》:“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古之至人,视听不用耳目,自兹吾作庚桑子矣。杜门谢客,罄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乃知夫圣人之言冥冥,所以使人盲也。轩岐既往,灵素犹存,世历三古,人更四圣,当途而后,赤水迷津,而一火薪传,何敢让焉。因溯四圣之心传,作《素灵微蕴》,二十有六篇。原始要终,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诸空山,以待后之达人。岁在庚申九月二十八日草成。”又《杝元赋》中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键户深思,澄心凝虑,六年于兹。当其午夜篝灯,心源默辟,擢笔灵飞,抚几神蓦,砉然天开,磔然理易。于是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腾幽振微,破险开迷,闳言眇旨,磅礴陆离。”
       可见,该书从黄元御三十岁因庸医损目后,发愤研究医学,攻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医著后,三年便基本领悟,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经过又三年,共六年的学习和实践,写出了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阐述了个人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古典医著基本原理的天人相应关系,自成一家之言。初步建立了黄氏的医学体系。
       该书开始写于1737年,书成于1740年,1754年5月修订。
      内容概要
       全书四卷二十六篇。一、二卷十篇,论述生理、病理和诊法;三、四卷十六篇,通过医案、医话,论述内伤、杂病,探溯病源,剖析脉法。黄氏通过多年的学习《内经》和临床实践,有创建性地对《内经》的《灵》、《素》作了系统地阐述,初步提出了独特的医学观点,批判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
       《四库全书》评语其说诋诃历代名医,无所不至。以钱乙为悖谬,李杲为昏蒙,以刘完素、朱震亨为罪孽深重,擢发难数,谓之善骂矣。
       医界评价 
       黄氏对中医理论,颇有建树,致力于专研古典医籍,遵崇岐黄秦张之道,称为四圣,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以畅发经旨,阐述上圣之微言。(《黄元御气化学术思想初探》北京中医学院 张吉)
       他之所以力诋前人,是通过“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然后知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古圣之书晦于训诂者固多,而后人之心误于笺疏者不少”的思想指导下,“掩关静拱”,“游神千载之上”,对黄帝、岐伯、越人、仲景遗著进行钻研、独立思考,在“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的激动下而提出的。自辟蹊径,不落前人巢臼,确具卓识。(《我们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看法》广西中医学院 班秀文 廖宗文)
       学术特点 
       该书医方十篇,病解十六篇,附加医案。“溯四圣之心传”,“原始要终,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该书是黄氏研究和运用四圣医著的心得体会和医案,医话集成。“黄氏师圣训而法准绳,参已验而创新义,其治疾也,每有覆杯而愈之效,其论理也,阐扬《灵》、《素》之精义而开悟启#铢#。黄氏心法俱见于是书矣”。(《黄氏医书十一种》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内容概要”)。

《伤寒悬解》
       著述经过 
       玉楸子“甲寅之岁,以误药粗工,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乃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丁巳仲春,此心未已,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清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伊时,拟欲作解,年岁贸迁,日月缠迫,腹稿荒残,零落不追。乾隆戊辰,以事滞阳邱,宾于刘氏荒斋。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爱此佳境,低徊留之。乃有著作裴然之志。于是掩关静拱,据梧凝思。灵台欲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忧思,三月而就。起于暮春,成于秋始。时七月初三也。”
       黄氏从三十岁立志研究内经、伤寒,经三年努力,基本理解了《伤寒》的原理。又三年后他写成了《素灵微蕴》这部系统性的医著。又三年后(1748),他滞留江淮阳邱,闭门谢客,据梧凝思,对仲景《伤寒》进行了注释性的阐述,写出了《伤寒悬解》草稿,1753年作了修订。
      内容概要
       《伤寒悬解》十六卷,基本是依仲景《伤寒论》的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是书大旨,谓汉张机(仲景),因针灸刺法已亡而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其理则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则岐黄越人之针刺而变通之。立六经以治伤寒,从六气也。制汤丸以疗感伤。凡脉法八十三章,合百十三方,汗吐下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自晋王叔和混热病于伤寒之说,而伤寒亡矣,且简陋亦多失此。因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所忌,凡旧文亡伪者,悉为更定,以纠其失,其持论甚多。
学术特点 
       所撰《伤寒悬解》十五卷,立六经治伤寒,六经经证条理详明,误解汗吐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识别坏病成因所在,其他医籍尚未记载。外感类证,晋王叔和混热病于伤寒,简陋实多,遂能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所忌,凡省文与伪乱,悉为更定,以纠其失,果复仲景之旧,对论注伤寒又一新的创举。
       《四库全书》评语《四库全书提要》对黄氏的评价十分中肯,“考《伤寒论》旧本,经叔和之编次,已乱其原次,元御以为错文,较为有据,与所改《素问》、《灵枢》、《难经》出自独断者不同。”
医界评价 
       道光12年阳湖张琦《伤寒悬解》后序说:“游思千载之上,宅心万变之内,以意逆志,以理证道;会立言之微旨,揭作者之至意;导巨源之千派,掣棼绪之众丝;智独折乎微芒,憾不留乎毫发;则振古铄今,未有如黄氏之盛者也。黄氏之学,博究天人,钩致深远,而于是书尤为精赡。振坠绪于已绝,辨众惑于方竞;洵足维持玉册,彰显灵兰,剔弊反经”。

《金匮悬解》
      著述经过 
       黄氏于1748年秋,在写完伤寒之后,一气写成《金匮悬解》。自云:“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指四圣),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伤寒》解外感之病,《金匮》则解内伤之病,而《四圣心源》则解内外百病。
       内容概要 
       《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金匮》治内伤病。黄氏破《金匮要略方论》之旧卷,重新撰次,分为七类,每类前撰文述其概略;每节经文后均予诠释。释文深入浅出,扼要精当。鉴于饮食宜忌三卷,有方无论,黄氏未加妄释,仅作二卷录之。
       学术特点 
       《金匮》治内伤病,大旨主于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生,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
       《四库全书》评语《四库全书总目》于《金匮悬解》条说,“大旨主于扶阳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
       医界评价 
       乾隆十五年(1750年),济南申士秀为《金匮悬解》写的后序指出:“乃有都昌上士,莱国鸿生,史服经衣,探《八索》、《九丘》之奥,仁巢义杖,发三辰五岳之灵。本良相之心为良医,即活人之手而活国,技已精于三折,病不患夫四难。独念长沙,真集大成之圣,惟兹《金匮》难期冥悟之人,遂乃妙弃筌蹄,旁搜秘籍。当其探奇扶奥,则志无二格,灵有专门,及乎提要钩玄,则说必解颐,趣皆炙舌,真所谓发智灯于暗室,渡宝筏于迷津者也。”

《四圣心源》
        著述经过 
       《四圣心源》自序:“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事,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成,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该书是继《素灵微蕴》之后的第二部系统地阐述四圣医学经典的综合性医著。开始写于1749年,书竣于1752年,1753年9月写了自序,前后计四年多的时间。
       内容概要 
      《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全书计十卷。卷一,天人解,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二,六气解,论述了六气名目、从化偏见、本气衰旺、六气为病及治法等。卷三,脉法解。卷四,劳倦解。卷五、六、七,杂病解。卷九,疮痒解。卷十,妇人解。
       学术特点 
       本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作。书中首先对中医基础理论如经络、脉法、脏象、运气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论述病源,并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书中强调治病须熟悉病机,抓住疾病之根本,方能取效。
       该书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黄氏的医学思想:
       从书名到全书内容,可以看出黄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的经典医籍,对脏腑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中气升降,强调中气之治。
       对于不少病证的发病和病机,注重“湿寒”因素。治疗方面也着眼于“中土”,即人们所称的黄氏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并认为肝脾为病是一切杂病的根源,指出肝脾为病,易于郁陷,所以重视中气之治。
       黄氏在临床上重视应用温补的方药。黄氏自拟方颇多,但基本源于《伤寒》、《金匮》。黄氏方药简洁,一般不超过八味,也比较注意药物的相制作用,是典型的“经方派"。其自拟方多是崇阳补温的。汪辉东指出,《四圣心源》一书中,载黄氏自拟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可见黄氏在治疗上重视中气之治,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以用温补药品之多。
      《四库全书》评语“‘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以为此书,其文极为博辨,而词胜于意者多”。
       医界评价
       阳湖张琦《四圣心源》后序:“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伸其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大卫,不亦懿哉。若乃窥囿习俗胶固师说,未遑研究骇其偏矫,失后事之良资为下士之闻道,则非余之所敢知矣。”

《长沙药解》
       著述经过
       《长沙药解·自序》中说,“玉楸子悲先圣之不作,后学之多悖,处滑靡波流之日思,以一篑障江河。垂帘著述,十载于兹矣。以为书者庸工之法律,药者庸工之刀斧。千载大难,吾将解之。张睢阳曰:未识人理,焉知天道。天道远,人理近。始欲与之言人理,人理玄,物性昭。今且与之晰物性,恒有辨章百草之志未遑也。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墨墨不得意。癸酉仲春之初,东郊气转,北陆寒收。遂乃远考农经,旁概百氏。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徵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纪载博矣,而丑谬不经。嗟乎!未识人理,焉知物性。今欲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晰人理。侍读吴公驻马相过闻之,惘然离席,进曰:‘惟吾子删其怪妄,归于简约,以复炎帝之旧意,亦可焉’。玉楸子伏而唯曰:吾无从删也。经传炎帝非尽曩文录出,桐君不皆昔义,下及余子,更不晓事,莠盛苗秽,非种难除。悉刬尔类,利用大耕耳。乃取仲景方药,笺疏之,作《长沙药解》。”
       黄氏从研究四圣医籍中,考虑到方药正确与否对医者的重要性,遂有解药性的想法。自辛未(1751年)秋,在阳邱开始构思,到癸酉(1753年)仲春之秋,开始撰写,于二月书竣,并序。
       内容概要 
       该书冠以“长沙”于书名,取义于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之谓。黄氏先作《伤寒悬解》,后刊此书,俾相辅以行而述其所知者序其后。书中选出《伤寒悬解》中百十三方、《金匮要略》书中的七十五方,合二书共用之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各分排篡,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某方用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
       学术特点 
       是书取仲景用药物一百六十二种,分为四卷。以药为经以方为纬,于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情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本药之方,是方治证,逐一诠释之。释文远考《本经》之论,兼及前贤论述之得失,简明精当,条分缕析,实为辩章药性,宏扬仲景药法之宝筏。(《黄氏医著十一种》)
       《四库全书》评语书中选出《伤寒》、《金匮》二书中二百四十四个医方的159种药物,“分析排篡,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其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细。”(《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册)
       医界评价
      《长沙药解·后序》曰:“自神农尝百草以治民疾而医学始兴,故言药性,以神农为主,而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汉志不著录其言,不类上古,又杂出后汉”,且“沿袭讹谬数千百年,古籍淆乱无所依据”、“仅据往籍以得大概,而本草既讹杂不可信,《素问》诸书又不及方药,惟仲景氏继炎黄之业作《伤寒》、《金匮》,后世综之”,“其处方论药,条理精密,有端绪可寻,又生当汉世多得古说,然则今日而欲辨章百物求神农黄帝之传者,舍仲景之书其奚适焉,此即黄氏作书之意也。”
       故此书为《伤寒》、《金匮》药物研究之重要参考书目。

《四圣悬枢》
       著述经过 
       己巳(1749年)春,初析瘟疫痘疹,癸酉(1753年)八月修,至九月十七日书成。
       内容概要 
       《四圣悬枢》五卷。前四卷对病之原始要终,以六经辨治,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卷五伊公四问,辨难前四卷所未详者,以圆其说。 
       学术特点 
       《四圣悬枢》,对病之原始要终,以六经辨治,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其文探颐索奥,发四圣之微蕴,前哲之精言,参以己临证经验,条分缕析,前后融贯,独具特色。谓寒疫、湿疫、痘疡皆由于脏气,世人以痘为小儿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将发而急散之,则痘可以不出,其说为宋以来所未有。
      《四库全书》评价《四圣悬枢》,“谓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于脏气,世皆以小儿之痘为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将发而急表散之,则痘可以不出。其说为宋以来所未有”。
       医界评价 
      《黄氏医著十一种》(下册)“内容提要”中指出:《四圣悬枢》,是论述瘟、疫、痘、疹之专书。“黄氏鉴于历代医家于瘟、疫、痘、疹四病,其论多杂乱无章,其药多孟浪不精,乃溯源《内》、《难》经者,参以魏晋以来前贤之论,撰《四圣悬枢》五卷。第一卷论瘟病,第二卷论疫病,第三卷论痘病,第四卷论疹病。辨析四病原始要终,病因机转,以六经辨证,解析八纲,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并对时医多承家技,莫辨温凉的陋习逐一予以驳斥。末卷伊公四问,补叙前四卷所未详者。是书发四圣之微蕴,采前哲之精言,扼要精当,独具特色。”

《伤寒说意》
        著述经过 
        《伤寒说意》自序中说:“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庚午年春,旅寓济南,草《伤寒说意》数篇。辛未六月,客处江都,续成全书。甲戌正月,久宦京华不得志,复加删定,仲景之意得矣,仆之得意,不可言也。”
可见,该书开始写于庚午(1750年)春。辛未(1751年)六月续成全书。甲戌正月(1754年)删定。
       内容概要 
       《伤寒说意》十一卷,是书依六经之序,分门别类,阐发六经病篇经意大旨。
       学术特点 
       黄氏精研《伤寒论》有得,既撰《伤寒悬解》之后,深觉言犹未尽,乃复撰《伤寒说意》十卷。是书仍依六经之序,分门别类,扬仲景《伤寒》宏旨。对《伤寒论》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脉、一证,逐一剖析阐扬,强调里气的重要意义和阳气的主导作用,更具有独到见解。与《伤寒悬解》一纵一横,相互羽翼,遂使仲景微意抉而无遗。”(《黄氏医著十一种》中册,“内容提要”)。
       医界评价
        “谓《伤寒论》文简意奥,非初学者所能通晓,乃会通大意,从六经气化的角度阐述伤寒‘太阳是寒,阳明是燥,少阳是火,太阴是湿,厥阴是风,惟少阴不从热化而从寒化’以传经入说,辨论分析,多启迪初学之门径”。(《黄元御生卒时代年谱简编》山东中医学院张启文、张志远、裴凤玉)
        ·赵汝毅在《伤寒说意?跋》中说:“壬辰冬,谒张翰凤夫子于陶署,语及岐黄学,夫子日,‘昌邑黄坤载先生医术,仲景而后一人也。乾隆间,四库馆中校篡诸臣知医者寡,故其书虽已著录而卒未大显。”

《玉楸药解》
       著述经过 
       《玉楸药解》自序云:“昔神农解药,黄帝传医,仲景先生继黄农立法,圣作明述,于是备焉。癸酉春仲,既解长沙药性,而仲景未用之药,散在后世。本草数百千载,狂生下士,昧昧用之,以毒兆民。黄农已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明时李时珍修纲目,博引庸工讹谬之论,杂以小说稗官,仙经梵志,荒唐无稽,背驰圣明作述之义,几千里矣。玉楸子悲忆昔人,怆念来者。甲戌三月成《伤寒说意》;五月成《素灵微蕴》;六月复作《玉楸药解》,八月癸丑告成,此愚书之第八部也。” 
       《玉楸药解》始写于甲戌(1754年)三月,至八月书竣。
        内容概要
       《玉楸药解》八卷,以药物来分类分卷,共载药物232味。卷一,草部,109味;卷二,木部,46味;卷三,金石部,36味;卷四,果部,34味;卷五,禽兽部,20味;卷六,鳞鱼虫部,33味;卷七,人部,4味;卷八,杂类部,10味。本书补充《长沙药解》未释之药,纠正往日本草之非,较全面地反映了黄氏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及其学术见解。书中结合病因病机来阐述药物的功效;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来指明药物的异同;强调药物的配伍要做到相辅相成,只有用药求本才能获得良效;指出要慎用毒剧药物,批判服石求仙等荒诞之为。
       学术特点 
       黄氏撰《长沙药解》之后,取仲景未用之药,而临证常用的291种,按类分部。于每药之下,先述其性味、归经、主治;再详论其主要作用和功效,指出前世本草或庸工不当之处;最后述其炮制方法,适宜剂型及药物来源等。书中贵阳贱阴,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贯穿始终,其疾恶如仇、孤傲不俗的性格及保守思想也时时有所体现。该书内容丰富,文笔精炼,切合实用,别具一格。
      《四库全书》评语《玉楸药解》,“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医界评价 
       《玉楸药解》四卷,玉楸者,元御之别号也,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议论有可同者,有不可同者,是书乃别择而为此书,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黄元御学术思想的探讨》济南中医院宋介忱)
       “《玉楸药解》八卷。是书谓诸家本草,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撰此书,阐发药性,功效,有独得之见。如:‘浮萍散’,其解释为‘味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发表出汗,泄湿,清散风热’;‘治温疫斑疹……医痛疽热肿,瘾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皆良;利小便闭瘾,消肌肤肿胀,止吐衄,长须发’等。现在临床应用浮萍一药,仍不外乎此。”(《黄元御生卒时代年谱简编》,张奇文等)。

《素问悬解》
        著述经过 
       《素问悬解》自序:“乾隆甲戌,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授门人毕子武龄,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毕子既得先圣心传,复以笺注《素问》为请。其时精力衰乏,自维老矣,谢曰不能。乙亥春正,毕子又以前言请。且谓:医尊四圣,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黄扁鹊之书,迄无解者,三圣之灵,未无遗恨?过此以往,来此诵法新书,心开目明,而不解先圣古义,又将恨无终穷也。时维二月,寒消冻解,律转阳回,门柳绽金,庭兰孕玉。玉楸子客沉萧零,旅怀李落,歌远游之章,涌闲居之赋,幽思绪起,殊非杜康所解。乃笺释《素问》,以消菀烦。十一月终成书。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
       从序中可知,该书写于乙亥(1755年),从正月开始至十一月底书竣,历时一年。
       内容概要 
      《素问悬解》十三卷。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而参互校正。”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络论》,《刺法论》则误入《通详虚实论》,未尝亡也。又论《经络论》乃《脾胃论》之后半篇;《脾胃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如此则《三奇经》与《气府论》之前论,《正经后论》奇经三脉无异,故取以神阙,仍复八十一篇之旧,未负逞臆为说,其注则兼有发明。黄氏在该书中阐发之运气学说,其见解也为前人所未及。
       学术特点 
      《黄氏医书十一种(上)》“校点说明”中指出:“黄氏精研《素问》,广搜博采,相互参交,积二十余年。谓:‘旧本《刺法篇》亡,实误载于《诊要经络论》内,未尝亡也。今取彼文,以补此篇’。‘旧本此篇(指《素问悬解?本病论》)误在《玉机真藏论》。《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而后复八十一篇之旧。并重新编次,为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一十三卷。除极个别章节外,每段《素问》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发其微旨,条分缕析,融会贯通,内容宏富,扼要精当。成书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名之日《素问悬解》。黄氏谓之:‘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此论非自褒也”。 
       医界评价 
      ·冯承熙国学正,崇尚黄氏之学,赞其‘奥折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论’。《素问悬解》,‘条理分明,篇第昭晰,其所移置,则若日星之炳也’。为阐扬黄氏医术,乃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校而梓行之,并将其所撰《校余偶识》一卷,附于书末。

《灵枢悬解》
       著述经过 
      《灵枢悬解·自序》中述道:“昔黄帝传医,欲不同毒药砭石,先立《针经》,而欲以微针除百姓之病,故谘岐伯,而作《灵枢》。《灵枢》即《针经》也。《灵枢》乃《素问》之原,凡刺法、腧穴、经络、藏象,皆自《灵枢》发之,而错乱舛互,亦与《素问》相同。即解《素问》,《灵枢》不可不解矣。丙子二月,方欲作之,澹明居士请先解《道德》。《道德》既成,于二月二十五日,乃创此草。正其错乱,发其幽杳,五月二日书竣。”
     《灵枢悬解》写于丙子(1756年),起于二月二十五日,书竣于五月二日。
       内容概要 
     《灵枢悬解》九卷。对宋以后的《灵枢经》原本及传本,正其错乱,发其幽杳。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后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而后十五段,却误入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脏腑病形”篇;“津液五别”误名“五癃津液别”;认为诸篇皆未亡佚。并比栉其辞,使之脉络环通。
       学术特点 
       《黄氏医书十一种》中说:“黄氏服习《灵枢》,凡二十余年,广搜博采,相互参校。谓:‘《灵枢》乃《素问》之原,凡刺法、腧穴、经络、藏象,皆自《灵枢》发之。而错乱舛互,亦与《素问》相同’。如误将《标本》名之曰《卫气》,误将《津液五别》名之曰《五癃津液别》。至若经文之错简、倒置者,屡见不鲜。脱漏、衍文、错讹、重迭者,亦间或有之。致使‘《经》传而义晦’。遂‘正其错乱,登其幽杳’,重新编次,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合九卷八十一篇。除极个别段落而外,每段《灵枢经》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发其微旨,文笔流畅,扼要精当,条分缕析,前后融贯”。
       医界评价
       “黄氏精研《内》、《难》凡二十余年,广搜博采,相互参校。晚年遂对《素问》、《灵枢》、《难经》进行诠释,评以独见。析三书之旧篇而重新编次,对各段经文芟其繁,摭辑英秀,正其舛错,增开新义。启迪后学。释文撮要精炼,义理明彻,篇第昭晰。清?冯承熙赞曰:‘奥析天人,妙独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黄氏医书十一种(上)》,“内容提要”)

《难经悬解》
       著述经过 
       《难经悬解》自序:“丙子五月《灵枢解》成。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代天地司生者,寥寥无几,代天地司杀者,芸芸不绝,《难经》不可不解也。五月十六日创始,二十二日书竣。”
      《难经悬解》一书,写于丙子(1756年)五月,十六日始,二十二日竣,仅七天时间。
       内容概要 
      《难经悬解》二卷。对秦越人(扁鹊)所撰《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多所更定,并以所谓‘我用我法’,对八十一难逐一诠释。
       学术特点 
      《黄氏医书十一种》称,“《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秦越人撰,系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历代注释《难经》者数十家,以吴?吕广等集注之《难经集注》,元?滑寿撰著之《难经本义》为著。黄氏曰:‘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既成,《难经》不可不解也。但使自今以往,当生者皆使之起,则扁鹊虽死,而其德大矣’。遂对全书二卷八十一难逐一诠释。释文探微循源,发《灵》、《素》之微蕴,融会贯通,扼要精当。”
       医界评价 
      ·冯承熙赞黄氏:“博极群书,兼综众妙,蕴探玉版,钥启灵兰,意蕊争飞,心源默印”。《难经悬解》使“榛芜路辟,匣镜尘捐,宿障云开,旧疑冰释”。为使其“广为流传,庶几斯学晦而复明,微言绝而更续,播之后代,永永无穷”,乃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校而梓之。

《玉楸堂稿》
       《玉楸子堂稿》,自书本,有的并不包括序文集。(《尊经派大家黄玉路传》张志远)。昌邑南隅老中医梁焕盛1980年5月给张启文的信中称:“黄氏书九种,八种已刊于世。其《玉楸堂稿》一书,迄今抄为人存。余者不系医学未刊。”
       《昌邑县续志》(光绪三十三年)载:黄氏“著四圣心源、伤寒悬解、素灵微蕴、伤寒说意、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子堂稿、玉楸药解、灵枢解、灵枢素问悬解、难经解、周易悬象、道德经解共十三种,刊行者八种。”可见写志时,除八种外皆系地方抄本,当时有《玉楸子堂稿》存本。
      《黄氏家谱》中记,黄元御,“尤精医术,著解素问、灵枢,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难经解、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四圣解书、瘟疫痘疹、玉楸子堂稿等书。”
清代名医黄元御之医学著作简介【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