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军工“赌”明天!(一)

标签:
军工投资股市资产注入整体上市行业研究思想的轨迹大海的唇 |
分类: 证券投资 |
香港歌星叶倩文红遍大江南北的《潇洒走一回》中有句歌词:“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我想到股市里来的人很多都有赌性,哪怕是巴菲特前段时间也说他要“赌”美国的未来!当然他的“赌”和叶倩文的“赌”还有不同,一个理性,另一个感性。说“赌”军工可能有点过,不防细细了解一下行业基本面,看看究竟胜算几何?
一、投资“旧”故事:资产注入
当前国防防务工业整体的资产证券化率在17.35%,整个防务工业所拥有的资产中仍有8
成以上未上市。
从各家央企军工集团整体上市的进展情况看,中船集团的民用产品成熟,整体上市的可操作性最大,目前贡献集团总营收近一半的资产已实现上市,整体上市的进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军工集团。
中航工业集团自 2008 年成立后就制定出“3 年实现集团80%的业务和资产上市、5 年内集团整体上市”的计划,近两年围绕下属上市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密集的资本运作活动,使得目前集团的整体资产证券化率超过20%,位居各家军工集团的前列。不过,这距离其制定的目标仍有相当的差距。2010 年是中航工业集团实现3 年目标的收尾年和5 年计划的中间攻坚之年,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整体上市的力度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下属上市公司将继续演绎精彩的故事。
航天科工、兵器装备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也超过了防务工业整体的平均水平,不过这两家集团上市的资产、业务基本都属于民品领域。在推动军工资产、业务上市方面,两家军工集团仍未有明确的总体计划,资本市场上也难见其运作的身影。近两年通过新华光(600184.SH)、中兵光电(600435.SH)、凌云股份(600480.SH)、银河动力(000519.SZ)等公司的一系列资产重组活动,显示出兵器工业集团积极推动资产整合重组、整体上市的战略意图。对于旗下各业务板块未来的整合、发展,兵器工业集团已有明确系统的顶层规划,战略执行力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已体现出来。因此,对于其后续的相关举措应给予密切关注。
成功转型案例:中兵光电。
两市第一家光电防务资产上市公司。公司2008 年底完成了资产重组,从一个粮食深加工企业转型成为高新技术军品制造企业,大股东为华北光学,实际控制人为兵工集团。主要从事包括军用无人机、远程控制系列、机载车载舰载瞄准系统、机载环境控制系统、惯导系统、火控系统的研发和生产。
二、投资“新”故事:通用航空
从产业特性来看,通用航空是具有较强产业拉动效应的产业。据国际经验表明,通用航空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10,就业带动比为1:12,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堪比汽车等支柱产业,有潜力成为国家新兴的支柱产业。工信部有关官员在不同场合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从当前的发展基础看,国内通用航空领域的潜力非常有想象空间。以“洋”为鉴,借鉴全球通用航空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美国的经验来分析国内通用航空领域所蕴藏的潜力。在1952 年,美国人均GDP 超过2000 美元后,其国内通航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10 年当中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约25%,15 年的CAGR 超过20%。而中国人均GDP 在2008 年已超过3000 美元。
从行业发展所需的内外部现实条件来看,如空管、机场等运营保障所需基础设施,飞行和地面维修保障的人员、设施,适用的通用航空器产品,飞行所需的净空条件,用于规范行业运行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支撑需求的国民经济实力等等因素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随着需求推动由行业自身来实现、解决。仅有飞行所需的净空条件
和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需从政策层面来寻找答案。其中,又以低空开放为前提的净空条件为首要需破解的难题。
从行业发展的经济条件看,国内通用航空产业无疑已具备实现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和现实需求。现在就看市场自身不能决定的因素——政策的改变。从 2008 年开始,我们可喜的看到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通用航空作用的认知度开始逐步提高。今年年初,民航局将2009 年确定为通用航空改革发展年。此后,政策层面针对国内通用航空领域频现积极信号随着政策推动的积极效应持续累加,在可预见的不长时间内,可以预计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将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可喜变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