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之谜
(2009-01-21 09:44:17)
标签:
大海的唇安迪投资股票 |
分类: 证券投资 |
节选自:安迪投资博客
1 .价值投资之谜
问题是这样的。价值投资派的操作是要找低价股买入,等价格回到价值附近卖出。可问题就在于低到多少算低,格雷厄姆给了个非常严格的条件,要低到价值的一半才买,可为什么要到这么低呢?
30% 行不行? 10% 行不行?如果能很准确的确定价值是 10 元,那低一点也就可以买了,如果 3% 、 5% 都太少,那 10%
、 20% 足够拉开一级了吧,为什么要等到 50% 呢?这个等待过程太难了。
有一种解释是说很难非常准确的判断股票价值,如果判断的误差就在 20%
,那为了保险起见,价格必须低到在考虑误差后仍有足够空间再操作,这就可以解释 50%
的标准了。我没有读过格雷厄姆的书,但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段引用的话,大意是说决定股价的因素非常多,不能指望非常准确的确定价值。可能格雷厄姆就是这样解释的,安全边际这个概念似乎也包含着这个意思。
但这样解释有问题。两个人判断价值,一个水平高一个水平低,当然应该是那个水平高的判断精度更准确,水平低的误差范围大。但按照上面解释,那个误差大的人反而会更有理由一直等到跌到
50% ,而那个水平高的人则应该在跌到 20% 的时候就买进,既然认定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等到一直跌到 50%
以下才买呢?凭什么认为它能跌到价值的 50%
以下呢?水平越低的人越有耐心,越看不明白越有耐心,这个逻辑无论如何说不通。当然,还可以解释说,水平高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有更清醒的认识,但这仍然说不通,水平高的人如果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好事,可精确到一定程度就没有理由等到折价
50% 了。
好的,就算以价值不确定性为理由等到了折价 50% 的机会,拿到什么时候卖出呢?是不是涨个 10% 就应该卖出了呢?既然高于价值
50% 以上买入不放心,买入后又凭什么一直等到它回到价值呢?支持等到折价 50%
的理由现在都成了反对持续持股的理由。要么等不到跌那么深,要么等到了没理由一直拿到回到价值。这样解释无法自圆其说。
还可以解释说 50% 是一个经验参数,是统计得来的。但统计得来的东西让人觉得不可靠。美国的结果能移到中国来吗? 30
年代的结果能移到新世纪来吗?说到底,统计股价背离价值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是在分析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和别的技术分析方法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低到
50% 就会回到价值,低到 30% 回到价值可以不可以?低到 50% 回到 20%
可以不可以。既然是统计出来的,只是一种统计规律,那么未来的使用效果如何实在让人不放心。
这些问题很早就在头脑中盘绕,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粗略的一想觉得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买入,回到价值卖出很简单,但细一分析则有这么多问题难以回答。如果停留在模糊感觉的状态也就罢了,如果意识到这些问题,则实在难以彻底接受价值投资理念。所以,我一直怀疑,价值投资派只不过是包装了一套价值说法的投机,价值只不过是一个说服自己坚持这种方法的理由,这种方法有效只是因为有一群人信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硬道理。
2 .格雷厄姆也无法回答价值投资之谜
在《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中提到, 1955 年,美国国会安排了一个证券市场的意见听取会,格雷厄姆被召到了华盛顿。委员会主席 J.
威廉·富布莱特仔细询问了交易的各个方面。格雷厄姆很有耐心地解释。最后,富布莱特谈到了核心问题。
“主 席 先生:最后一个问题。当你发现了某个的特殊的情形,并且你仅凭臆想判断你可以用 10 美元买下,而它是值 30
美元的,于是你买进一些。但您只有当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们认为它确实值 30
美元的时候您才能实现您的利润。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是作宣传呢?还是什么别的?
他又重复到: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种廉价的股票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格雷厄姆: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对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是,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达到它的价值。”
从这段问答可以看出,格雷厄姆也无法回答股价为什么会回归价值,无法回答价值投资之谜。
10
年前我读过这段文字,于是认为所谓价值低估只是一种题材,最后还要靠市场炒做实现价值回归,所以重要的是研究市场炒做。现在我对价值投资的认识发生转变,希望找到不依靠市场炒做而使股价回归价值的机制,并在回归资产价值的问题上找到了很好的解答,而回归内在价值的机制则解释得不理想。为了进一步寻找股价回归内在价值的机制,我又重读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再次读到了这段文字。从格雷厄姆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50 年前他就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今天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仍然感到它的困难。
3 .价值投资需要顿悟?
我差不多是在 10
年之后又开始关注价值投资思想的,但我象10年前一样无法接受那个朴素的观念。我不能无视那些漏洞,我只能仔细审查整个理论,寻找一种更合理的解释,结果是《价值投资之谜的解答》。花了这么长时间搞出复杂的解释,但没办法,理论思维的人就是这样,这一步是不能少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我认为现在可以在更坚固的理论框架下接受价值投资的理念,比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解释严谨,而且还能解释那些格雷厄姆所不能解释而巴菲特实践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