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旅(7)少林寺

标签:
旅游中原 |
分类: 我的旅游 |
少林寺
出白马寺后,车子经过玄装纪念馆后,到了少林寺。
据介绍,少林寺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背靠五乳峰,山色清幽。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岳少室山阴的茂密林木之中,故名少林寺。清代进士景日胗释:“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
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性爱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另一印度僧人——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修禅于嵩山少林寺。达摩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佛教界称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的“祖庭”。
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
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正门上方额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御书。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
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为元明旧物。
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8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7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40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我们的车驶入山时,大雾弥漫。但不久,就散了开去,露出山林石块。
购票时,负责购票的同志花30元请了个导游,带我们在少林寺转了一圈,讲解一下,印象似乎深刻了一些。在少林寺共三个小时。我们细看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在藏经阁门外看了一下。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放火焚寺,熊熊烈火45天方熄,主要建筑物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二楼等200多间殿堂付之一炬。
今天所见到的藏经阁为199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100多万元重建的。
赵朴初书写的“藏经阁”三字竖匾于阁门房额之上正中。但今天看到的“藏”字,无外面一些笔划,据说待寺中的经书收藏到一定程度,他将补写此字外面笔划。我想,赵朴初已80多岁了,会如他们所说的“补写”吗?大概外面几划早已写好但收藏起来,故弄玄虚骗游人罢了。现今骗子满世界,一不小心便被骗。佛门清静地,也有蛊惑仔吧。呵呵。
后来,我们到在电影中早已看过无数次的塔林去游玩了一会儿。
到约定时间出来时,同车的几个湖北游客另坐去郑州的车,先走了。
司机见有空位,想多拉几个客,让我们焦燥地等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肯开车。结果让他几乎拉满了一车人才走。谁知在回程路上,碰上一个假扮乘客的交警,斥他专线车半路乱拉散客,要查办他。司机哑巴吃黄连,被收了驾驶证。据说,没有100元,休想取回驾驶证。车上的客人全都默不作声,没有一人为他说好话,大概都在暗中感叹天有眼吧。这事,不知算不算一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