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旅(5)白马寺

标签:
旅游中原 |
分类: 我的旅游 |
白马寺
洛阳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我们决定到这些地方看看。
大清早,吃早餐时,便不断有穿红上衣的人(这大概是这开车带客短途旅游行业的标志)来拉客──知道我们是一定要去少林寺的。我们便上了一辆中巴。讲明几个景点包来回有导游,上到车坐定,却说没有导游。而且后来上车的散客,每人还比我们少交了10元。因为是起先讲好的,我们也无话可说,便催他们快开车。
讲明了是白马寺参观的,那跟车售票的女人与司机合谋,在狄公祠便放下我们,骗我们说这就是白马寺(那时,狄公祠与白马寺是分开购票参观的)。下车准备去参观时,大家看见没有白马,哄然起来,才又把我们拉到白马寺。
白马寺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之一。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佛教释源(意即佛教发源地)祖庭(意即祖师庭院)。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白马寺山门内东侧,有碑亭,高3.50米,宽1.15米。
立于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碑额为篆书,碑文楷书。文中记述了白马寺的创建和历史沿革。撰文者沙门文才,为我国元代著名华严大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为白马寺住持,号“释源宗主”。碑文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堪称书法艺术优秀之作。
白马寺在佛门中,享有独特的地位。著名的白马寺六景是:清凉台、夜半钟、齐云塔、藤兰墓、断文碑、焚经台。
寺院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高24米的13层密檐式砖塔,古雅秀丽,曰“齐云塔”。此塔初建于后唐,宋代遭毁,金代重修,距今有800年历史。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实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齐云塔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据说,游人至此,迎塔击掌,回声婉若蛙鸣,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却因没有导游解说,不知此事。错过了,呵呵。
寺中的大佛殿内高悬一口大钟,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这只大钟,钟声会响遍方圆十里,经久不绝。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钟声一响,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每年元旦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流传上千年的撞钟迎新年活动。
所以,我们于百忙之中,还是花钱到钟楼各撞了几下钟。钟声果然悠扬悦耳。呵呵。
我们急急忙忙地跑,照了几张相。对每个殿堂只大概看一下,觉得佛像其实全国都大同小异,只不过不去看一下不甘心罢了。大家心存戒备,怕司机和售票的女人丢下我们自己开车跑掉,故而都只匆匆看几眼,忙忙着人先回车,轮流在车上坐镇。
出白马寺后,车子经过玄装纪念馆,即所谓的唐僧寺。玄装纪念馆是新建的、白色为基调的较大型建筑物。玄奘故里位于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这儿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
当年31岁的玄奘孤身一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佛教发源地印度,并刻苦学习,成为名僧,饮誉印度。
玄奘病故后,有说葬于缑氏镇东南3.5公里处的白鹿原。在这里,玄奘9岁时常随家人到灵岩寺中听经,后被收为俗家弟子。为纪念玄奘,灵岩寺改称“唐僧寺”,寺的西北墙外即为唐僧墓。武则天路过该寺时,曾赐金修寺,封地数顷。
我们八人在玄装纪念馆外面照了一张全体合照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