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1

(2008-06-20 13:04:49)
标签:

人本主义

心理学

研究方法

教育

最近给本科生讲人本主义人格理论,才想起上学期的作业还没有传到网上呢,先分享如下,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一篇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理论中能够与精神分析和行为理论两大学派公开对垒的,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它对人格的看法上。它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强调人性中的积极因素。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早期人本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方法论也逐渐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人本主义运动主要只是针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而提出的心理学自我解释的一种抗议运动,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功挑战心理学中传统的科学概念以及正统研究方法,没有提供一种特别适合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方法。1985年罗杰斯就指出,人本心理学没有对主流心理学做出重大贡献,这一认识与人本心理学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事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如马斯洛、罗洛梅等相续过世后,甚至有人断言其已经灭亡。对于方法论的缺陷所导致的危机,人本心理学家多少有些自觉,他们为人本心理学运动的前景担忧,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人本心理学方法论走向完善,如何发展人本心理学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标准,以使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精确性能更好地确定与证实。为了这些目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众多人本心理学家掀起了一场新的人本主义运动,提出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方案,试图提供能和自然科学相媲美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变成一门“人性”科学。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早期观点

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被公认为是人本心理学运动的领袖,也是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的重要发言人,他们在早期人文心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拓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主张,强调扩大科学权限,改善科学方法,突出价值、人格问题的重要性,强调整体分析与经验描述等,建立了完善的属于人本心理学独有的方法体系。

人本心理学是以抗议、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姿态登上心理学的历史舞台的。它着力于创建适于人的心理学研究方式进而重构人的完整形象。因此,被“机械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不恰当地排斥的研究课题、原则、方法、理论目标等,则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着力弘扬的重心所在。在研究原则和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整体,它和人的社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强烈反对行为主义用动物实验来研究人的心理,强调研究健康的人。

在方法论主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五大转变:

(1)    从方法中心论到问题中心论

“机械心理学”或“科学心理学”秉持方法中心论。这种“唯方法论”的科学观混淆了科学目的与科学手段、科学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突显了方法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方法,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同样适于心理学研究。与此相反,人本心理学家极力倡导“问题中心论”。他们主张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必须适合问题。心理学应以“人”为出发点建构方法论,而不应不顾自身特性生搬硬套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2)从还原论到整体动力论

机械主义心理学从自然科学所接受的第一大方法论主张便是还原主义,亦称还原论。该理论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在对人及其心理本质问题的理解上的原子论世界观在心理学研究原则上强调的还原原则在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上坚持还原分析法。与之相反,马斯洛提出整体动力论,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等昭显了其心理、行为的整体风格,而整体具有不同于其部分的新特质,因此,心理学研究应建基于整体的理解之上,致力于对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的完整把握。

(3)从科学的客观到道家的客观

科学心理学竭力向成熟的自然科学看齐,相应的采纳了其客观主义为自己的方法论准则。客观主义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堆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程序与方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保持感情超脱、价值中立的立场,使用“客观”方法,如观察、实验、测量、条件反射法等等,以获得“客观知识”。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不可能排除价值,科学研究同时是一种主观的过程应当视人为有主动性、创造性、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在研究中,应当以“关切的客观”或“道家的客观”来弥补科学的客观,注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爱的关系”的形成,强调研究过程中的非干预、自然的态度,从而达成一种“人际我一你知识”。

(4)从物的范式到人的范式

机械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所有弊端汇聚在一起,导致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对人、人性或人的心理“物”化处理。要么将人视为动物,要么将人视为机器,要么将人的心理现象视为可分析的元素等,造成人的主体性被遗落、个体性被丧失、整体性被消解。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应把一个人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一个经验着的主体、一个整体来研究。为此,要改变机械主义心理学的取样、统计理论,重新确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重新设定人性的研究的理论前提,进而构筑人的完整形象。

(5)从单向科学走向综合科学

传统心理学派将科学理解为单向的,即认为科学的方法与目标只有一个。这种单向科学的理解源自于非此即彼的二歧式思维。有鉴于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立足于人的整合形象,以层次整合式的思维看待科学,主张以层次整合的思维替代二歧式思维,并以之看待心理学的取向、范围、方法和目标,使人本主义科学能够在层次整合中包容机械主义科学。

人本心理学家在抗议、批判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的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去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强调将人真正当做人来研究,突出了“人”的特性对于心理学方法论建构的重要性,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早期观点的局限性

人本心理学家对传统心理学方法的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改革和构想有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人本心理学本身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因而方法论的局限性也非常突出。从总体上看,人本心理学家大多立足于自然主义的立场看待人的本质,其研究重心并没有落在人与现实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之上。对“人”的理解上的局限,致使人本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心理学整合根基不牢,范围狭窄、成就有限。

首先,人本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本质时,忽略了人的本质有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不断生成、展开的过程,因此,并没有从社会历史的维度来研究。

其次,由于不理解实践已赋予了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种种新的关系,人本心理学家在强调人的主动性之余,却贬抑了人的受动性,贬低了环境的作用在重视意动的研究之余,却忽略了认知的研究。虽然人本心理学家也致力于构建一种包容性强的心理学体系,并认为人本心理学代表了意动与认知在高层次上的整合,但情况却并非如此。从总体上看,人本心理学是一种意动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的意向或动机系统的研究。虽然人本心理学家也谈到认知问题,但在他们的体系中,认知主要作为一种高级动机而存在。由于认知动机并不等于认知本身,认知动机的研究并不能替代认识规律的研究,因此,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在动机范围内达成意动与认知的整合,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暴露了人本心理学之整合范围的狭窄。

再次,由于人本心理学家并未理解造成心理学中的诸多“二歧”的根源正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本性,也就看不到将心理学诸多二歧真正联系起来的纽带正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便只能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成就凝固在某个固定的位置,然后试图以“层次整合”的视野去加以整合。由此,心理学的知识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大厦便成了一种僵死的、拼凑起来的建筑,而不是一个鲜活的、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