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旧影·风景随赏

标签:
天津风景摄影原创图片 |
分类: 光影风铃 |
津门旧影·风景随赏
儿子在天津上大学的时候,去过天津很多次,却都是来去匆匆,没能多拍一些照片留念,却又总也忘不了那些风物,那些景观……
挺喜欢天津这个地方。这个有着独特方言和浓郁平民情结的都市,让我感到挺亲切,走在它的大街小巷,似乎比在北京更随意、自在。
天津原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始建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明永乐二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至今已有600多年。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那些年,常乘坐京津之间的城际列车,非常方便,车程只有三十来分钟
天津的标志性建筑——解放桥
解放桥
解放桥最早叫“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因为当时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九国租界。此桥正处于海河两岸租界之间。民间又称此桥为“法国桥”,因为它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有一种传说,说这座桥的设计方案出自法国建筑大师居斯塔•艾菲尔之手。据有关学者的了解,当时投标者有17家,设计方案达31种,海河工程局也曾于审标时参与若干意见。而最后采纳的是美国芝加哥布施尔泽尔桥梁公司的设计方案。而这个公司和制造艾菲尔铁塔的公司确实是一个公司。因为铁桥是近代工业的象征,它体现了雄厚的工业实力。天津的这座“万国桥”也因此身价倍增。此桥又位于法租界与俄、意租界之间。不论哪国轮船通过此桥都得经过管桥单位开启桥梁。“万国桥”到1948年曾被国民党政府改名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更名为“解放桥”,沿用至今。
这是解放桥的正中央
看清楚了吗?桥面中间有十几公分的空隙,从上面可以看到桥下的海河之水
解放桥是一座可以开合的桥梁。大轮船从桥下通过时,即用电力启动开台设备带动桥的梁架从中分开,分别以两端桥墩为轴心旋转上扬,桥的两墩中间即畅通无阻。待轮船过后,桥又复原接通。解放后,此桥很少启动开合。最后一次启动、开合,是1970年(或71年)。这次开启不是为了过船,只是为了试验、检修。开启时间是在车辆、行人稀少的深夜12时至2时。但闻讯赶来观看开桥者仍然云集两岸。2008年7月22日,按照原貌修复的天津解放桥时隔33年重新恢复开启功能,为海河再添新景。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桥曾在关键时刻帮过中国军队一个大忙。“七七事变”发生之后的第10天,日军调集40万日军攻打中国军队。当时天津守军虽然兵力很弱,但是仍然决定主动出击。1937年7月29号凌晨1点,天津抗战的枪声在整个东站打响。这时,日军的援兵沿着海河南岸向万国桥冲来。假如此时这股援军冲过了万国桥,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形势极其严峻。
就在这时,万国桥中跨之上的桥面在尖厉警报声中徐徐开启,驻守法国租界的法国军队以保护本国租界的名义,不允许日军通过。这就让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赢得了时间,并最终赢得了攻打东站的胜利。
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万国桥上的战斗也十分精彩,仅用了不足一连的兵力,20多分钟,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大桥。
作为海河上交通流量较大的桥梁,如今的百年老桥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天津不仅有桥的铿锵,还有桥的柔美
抗震纪念碑
夜晚看天津火车站前的世纪钟
著名的天津劝业场
街景
老建筑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