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北京:北京之坛

标签:
北京摄影原创图片 |
分类: 光影风铃 |
最忆是北京:北京之坛
到北京,怎么能不去看那些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内涵的“坛”呢!
贴一组“坛”的照片,以示对天地日月之大敬耳!
日坛
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南,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分日出寅时祭祀“大明(即太阳)之神”的地点,它建于1530年(明嘉靖九年),据今天有快500年的历史。日坛是以白石砌成的一座方台。坛面原为红色琉璃,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现坛台早已无存,只有四周围的红墙完好无缺。
近几年,由于特殊的缘故,祭奠台(红墙外)和其他的公园一样封闭起来停止参观。
日坛西棂星门外,就能看到“九龙柏”了。这棵枝繁叶茂的老树王,据考证已经1100多岁了,它历经沧桑,目睹了从宋朝到现在的历史变迁,弯曲的树干,如同九条蛟龙向上伸展,气宇苍劲、轩昂。
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相差了十好几年,它的样子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我却老了!
月坛
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月亮)神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原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现在月坛只是一座公园,有一二古建筑,而真正的祭月“坛”已不存在,其基址上建有一座高大的电视信号发射塔。
几时的明月几时的秋?
我很喜欢这一张,它很让我感喟。你看,有光照千年的明月(左边中央位置那个小白点),有岁岁轮回的秋叶,有明清祭月的遗址,还有现代文明的标记。能把时空、景物揽进一幅影像,该是一份缘吧?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天坛内举行的,到明嘉靖九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改称地坛。
前些年,地坛的书市挺热闹,来看“地坛”的人却极少,得以清清静静地拍几张
天坛地处北京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祈年殿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象征不同的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
因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圜丘,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
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建设的。它以“中和”、“和谐”之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光辉”及东西文化相互交流、和谐融合的思想。
北京还有一座著名的坛——先农坛,一直没有去观瞻,以后有机会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