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新读: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
标签:
夏至面条杂谈 |
分类: 情感物语 |
旧作新读: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
夏至了。夏至是什么?今天几时几分夏至?不知道。只知道有“冬至的饺子(或者是馄饨)夏至的面”一说,还知道过了夏至白天就一日短似一日了。不过,俺不喜欢这个“知识”,它总让俺联想到“岁月苦短”这个词,所以,不知道最好。
如今,过各种各样的“节”,本土的节也好,外来的节也罢,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这个节日里吃啥呀”?那么今天,大家倒不必去想“夏至”该吃个啥,因为照老规矩,当然是吃面啦!
老妈是西北人,喜欢的食物除了面条还是面条。用她的话说就是,山珍海味吃一肚子,没有一碗面,就觉得没吃饱。老爸是河北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说那面条子有什么吃头,哪里比得上我们老家的烙饼摊鸡蛋、韭菜肉丸饺子!老妈马上反唇:烙饼?当年在你们家住的那些天,我一顿饱饭都没吃上!
老妈对面条的喜欢一生都没有改变,尽管她离开故乡已是几十年之久。我的记忆里,每次包饺子,老妈都会特地留出一小块面,最后擀一碗面条,捞出来用温水过一过,拌上酸酸的醋,红红的辣椒,吃得那叫一个香!受他们的遗传,这几样东西俺都喜欢吃,且很早就学会了烙饼擀面条的本事,还很不错呢!
小时候的学校是寄宿制,每逢开学,同院的小伙伴们都是吃完妈妈包的饺子才到大院门口集合的(由部队派专人专车把我们统一送到学校),而我老妈在这一天总是固执地给我们做面条吃!虽然她会把拌面的卤做得更香,而且还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罐头拿出来给我们吃,但面条总比不得饺子,我们姐弟都撅着嘴不高兴。老妈却说,面条好吃!吃得饱饱的,不想家!
老妈做得一手好面!比如切面。她和面时会加进适量的盐和碱,以增加面的柔韧度,这样面条出锅后会是那种淡淡的麦黄色,根根窄如韭叶(要想吃宽的,就把面再擀薄一些),非常漂亮!记得河北的夏天常常热得够呛,我们都吃不下饭去。老妈就把煮好的面条拿到水龙头下像投衣服那样冲凉(想想看,她做的面条该有多么的柔韧)!再配上西红柿鸡蛋打的卤,端上来,只一眨眼的工夫,就被我们吃光光了!
老妈做的拉面和“兰州拉面”不太一样。她是先把面活好,醒好,再制作成一根根手指粗细、五六寸长的条状,抹上油防止粘连,码在一起再醒一段时间。当锅子里的水烧开后,取一根条状面来,轻轻一搓,再捏住两头往开一抻,然后折回来,一手捏住两个头,另一手把面套在一根手指上,再往开抻,如是抻开折回四五回(也叫“扣”),十个手指都被白韧的面条套满了(就像小时候玩的“翻绳”游戏,其中一个花样就叫“面条”),这时,她会把面在案板上“啪!啪!”地弹摔两下,

只可惜做拉面的本事我始终没有学好。不知是面醒得不够到位还是抻面的劲儿使得不对,反正我顶多能抻两三“扣”,甚至更少,还常常是抻几下子就断了,更不要说“啪啪”地弹摔了!所以我就更加奇怪,一样的面到了老妈的手里怎么会那么柔韧!
还有“揪片子”。面可以和得不那么硬,也可以擀得不那么薄,然后切成一寸左右宽的条,揪的时候,把宽面条稍抻拉得长一些,一头搭在手腕上,从另一头开始揪成均匀的片儿,直接扔进滚开的水里。只见老妈的动作非常利索,一张张面片儿从她的手上“扑扑”飞进锅子,连成一道不断的弧线。这道手艺我也学得不好:揪不了那么快,还常常把面粘在手上。
老妈已去世好多年了。尽管她在世时我最能和她顶嘴,坚定地表示“我才不像你呢”、“我才不愿意像你呢”!但我知道我还是特别的像她。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像”就越浓重,越令我感慨:比如,我越来越偏好吃面条;比如,我擀面条的技术别说现在的女孩子们比不上,就是我那个年龄段的好多姐姐妹妹们,也都不是俺的对手哩!
每每吃面条时,都会想到老妈,想到我们家那张不知用什么木头做的、坚实平滑、足够大的案板(这是母亲的心爱之物,我也觉得它特别得心应手,现在可见不到这样的好案板了),想到老妈做的鸡蛋打卤过水面……
今天,是夏至,是该吃面的日子,不免又想到了俺那爱吃面条的老妈。唉!怪伤感的!
享受生活
享受拍摄
享受美好
非著名捏影师翎子的恣意空间
敬请关注俺!
期待在这里与你相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