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一个民国的多产作家,一生竟然写了三千万字的小说与散文、诗词。并以稿费为生计的来源——养活了一大家子。如果,光是自己写,而不到社会的共鸣,自然不会有经济回报。一个人,大量写作,又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原因何在?
于是,除了读作品,我还饶有兴趣的读了他的《写作生涯回忆录》。谈点体会:一、深厚的文学积淀。张恨水,从小迷恋小说诗词——大量广泛的阅读。成名后,每晚睡前,依然孜孜不倦的读一、二小时的书:中外小说、社会科学、历史……读书很杂。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为自己加油,还用心剖析名著的优缺点,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
二、创作动机:为生活所迫。他十九岁时,父亲病故,他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养活五个弟妹与三十多岁守寡的母亲。于是,开始在报社做新闻记者。同时创作小说——为稿费而写。他的作品,老少皆宜——受众面极广。引得各类报刊杂志纷纷约稿,他也才能以稿费为生。一个人,要想成功,动机太重要,在强大动力的驱使下,才会心无旁骛、全身心的去奋斗、拼搏。
三,从他大量独具一格的文学作品来看,是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其实,任何人做事,要到达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必有天赋。
四,写作的成功,社会阅历十分重要。他三十多年,因生计而走南闯北,奔走于上海、北京、大西北……抗战时期,避难到重庆。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十多年的新闻记者生涯,让他有机会,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底层百姓,还有中、高层,均有机会涉足,为他获取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如《纸醉金迷》,写艰难的抗日时期,在大后方重庆,发国难财的有钱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官僚们,贪污腐败、肆意挥霍。
因躲避敌机轰炸,他逃难到乡村,住茅草屋,才写出了《巴山夜雨》。读他的作品,很多都能感受到他的身影:他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一个酷爱大自然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喜欢京剧的人……
一个人写的文字,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缺乏一定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如提到他的小说《八十一梦》,张恨水直言不讳:书中主角就是我。当然,作品中的众多人物是他创作的,但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境界、爱恨情仇:他坚持一辈子不做官,只想做一个富裕或清贫的文人,用自己的一支笔,冷静的观察、细腻的刻画、无情的鞭挞、深刻的剖析,这个大千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