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诗为何要分行

(2019-04-11 18:03:10)
标签:

诗歌

文学批评

诗学

分类: 读书·文化

谈诗为何要分行。

诗分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荷马以六音步长短短格(dactylic hexameter,又译为扬抑抑格,亦被称之为英雄格)的诗行吟诵史诗,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奥维德《变形记》亦承袭之,成为古典时期的格律规范。而又历经八百年英国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则采用头韵体(alliteration)写成,即以分行呈现头韵的特征,有别于规定音步数目及类型并不押韵的古希腊及罗马史诗。十四世纪大诗人乔叟创立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成为英诗最常见的格律,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及弥尔顿史诗亦是以五音步抑扬格的无韵诗(blank verse)写成。而自彼得拉克以降,形式整齐、格律森严的商籁体(sonnet)风靡欧洲,蔚然成观,大师迭出,经历数百年而不衰,今日仍然有沿袭者。

诗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固定的格律特征,鲜明的节奏感使之区别于文。设置音步数与类型(以荷马为例则是六音步长短短格)就是为了分行——诗人吟诵诗篇需要歇息,起初叙事诗皆为鸿篇巨制,分行成为不可或缺的停顿,亦是其英雄格的直接反映,从口头流传到形成文本。而与之对应的是每一行都有固定的格律规范,而建行的目的又是明确突出这种格律,强化形式,便于吟诵。

我们不难发现,分行成为诗这一文体的结构标识,如商籁体被意译为十四行诗。 格律诗(metrical poem,包含无韵诗)因格律特征需要分行,那么自由体诗(free verse)呢,诗一旦冲破了格律(meter)的束缚,分行又依据于何?

自由诗与格律诗相比,有个显著特点,诗句失去整齐性,一首诗中可能会出现长短句参差。如W.S.Merwin的名诗"December Night"片段1

    The heavy limbs climb into the moonlight bearing feathers

    I came to watch these 

    White plants older at night

    The oldest 

    Come first to the ruins  

    再如中国诗人海子的《雨》(片段):2

    高地的小村庄又小又贫穷

    像一棵麦子

    像一把伞

   伞中裸体少女沉默不语

在自由体诗中,分行成为结构上的必要的手法,是诗成之为诗的路径,分行为了区分诗句,因为不能在格律上直接加以辨识。同时分行还成为一种句法的手段,以停顿(即上一行的结束和下一行的开始)强调诗的意蕴,如例举默温短诗中的"The oldest",一个形容词构成一行诗,用来凸显夜间变老的白色植物。而观海子的《雨》,两个喻体单独成行,又恰为两个短句,置于两个字数约等的长句(上句十一字,下句十字)之间,分行使其结构特征明显,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周宪先生在《文学理论导引》中谈及诗句分行的空间布局时指出,分行就是把连续的词语流分割为一定长度的诗句和诗节,在哪里断句,从哪里另起一行,这与诗的节奏控制关系密切——短句分行,节奏显得简单明快;长句因词语较多,各种不同的组合情形构成了更为复杂的节奏形态。并进一步转引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为分行做的形象命名——“听觉单元的视觉标志”。3此并非阿特伍德一家之言,理论界对分行有个通常的认识,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

我们如何理解“听觉单元的视觉标志”这个论断呢?周宪先生语焉不详,于此乔纳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在《结构主义诗学》(Structuralist poetics)中有个著名的例证:4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以时速为一百公里行驶撞上

  一棵法国梧桐                    

  车内四人全部

  丧生

他尝试将普通的新闻报道按抒情诗的格式重新排版,虽不易一字,但诗体的结构会使“读者在思想上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期待(reading expectation)。”按照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的观点,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决定着他对文本的选择、体验、理解和评价。与不具备任何感情色彩的新闻报道相比,“诗歌暗含了某种荒诞性”——如在这一偶发的交通事故中,读者对“车内人”与汽车关系中的被动性。学界前辈张隆溪先生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中谈及“卡勒论诗的程式”时亦引述此例证,并评论道:“一旦分行书写,便产生不同效果,使读者期待着得到读诗的感受。”5诗句需要停顿,此为听觉的间隔;诗句需要分行,此为视觉的间隔——而听觉的间隔需要以视觉的间隔呈现,诗要有诗的结构,而分行是实现这种结构的表现手段。

 翻译家辜正坤先生在《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言中给诗下了一个定义:“诗就是一种押了韵或分了行的有意义的文字。”6押韵或分行成为诗成之为诗的要素,二者至少须占其一,而分行则是现代诗的基本要求,要将文字以诗的形式呈现。

据此我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起初诗分行因为格律形式,而后诗歌分行因为表现形式。皆具有形式上的特征,起初因稳定的格律要求形成了诗句,为体现出这种格律及考虑到吟诵的停顿,需要设立分行,此为作者(吟诵者)主导;而后的自由诗为了制造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效果,体现一句诗的结束与另一句诗的开启,必须分行,此为读者接受,按照诗来品鉴。



1 源自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note/345109164/

2 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3 周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18页,“分行与诗的表现”。

4【美】乔纳森·卡(Jonathan D.Culler):《结构主义诗学》(Structuralist poetics),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9页。引用时,略有改动。

5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第117页。

6辜正坤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辜正坤之序言《世界诗歌鉴赏五法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