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之《尤利西斯》以晦涩著称,被称之为“天书”。余曾囫囵吞枣地阅读过两个译本,并参考了纳博科夫的讲稿和陈恕教授的导读,同时也在知网下载过若干论文。此后有数年未再翻阅,束之高阁。最近偶得刘象愚先生的译本(并非全译本),遂参照原文重读之。信手捏来,对第九章一段文字,稍作辩证解读,同时参考金隄先生与萧乾文洁若夫妇的译本,管窥乔伊斯之博大精深或文字背后的谜团。
所选原文如下:
——
He knows
you.【1】He knows your
old fellow. 【2】 O, I fear me,
he is Greeker than the Greeks. 【3】 His pale
Galilean eyes were upon her mesial groove. 【4】 Venus
Kallipyge. 【5】O, the thunder
of those loins! 【6】The god
pursuing the maiden hid. 【7】
萧译:他认识你。【1】他认识你的老头子。【2】哦,我怕他,他比希腊人还要希腊化。【3】他那双淡色的加利利眼睛总盯着女神中央那道沟沟。【4】美臀维纳斯。【5】啊,她有着怎样一副腰肢啊! 【6】天神追逐,女郎躲藏。【7】
金译:他认识你。【1】他认识你的老头子。【2】啊,我担心,他比希腊人还希腊人呢。【3】他的苍白的加利利的眼睛,盯住了她的股间凹沟。【4】维娜斯Kallipyge。【5】啊,那下腹部的威力啊! 【6】神追处女隐处。【7】
刘译:他认识你。【1】他认识你家老头子。【2】啊,我看他比希腊人还希腊人呢。【3】他那苍白的加利利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中间的那道沟沟。【4】美臀维纳斯。【5】哦,那下部的雷霆哪!【6】神追少女隐私处。【7】
我们纵观三个译本会发现,前三句的翻译,三个译本大抵相同。第四句须与第五句联合起来看,“mesial
groove”,萧译和刘译都采取了直译,而金译则点破了暗指,翻译为“股间凹沟”;“her”,萧译结合下文,译为“女神”。至于第五句,“Kallipyge”一词系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希腊语,萧译和刘译径直翻译,而金译保留了这个单词,并注释道:希腊文,臀部优美的。“Venus
Kallipyge”并非是通用的名词——这尊禄金殿遗址挖掘出来的大理石雕像,现代更多时候被称为“Venus
Callipyge”。金先生特意保留了乔伊斯的用词习惯,对读者理解原著全貌还是有所裨益的。第六句,三个译本发生了明显的分化,“loins”一词主要义项为耻骨区,当然也有“腰(loin的名词复数 )”的含义,我们可以接受萧译将“ loins”翻译为“腰肢”,却不能容忍对“thunder”的视而不见,在萧译中没有找到对应的名词,可算是“漏译”。当然我还是赞同金刘的译文,因为前面既然提到“中间的沟”,后文就应有所呼应,金译的“下腹部”与刘译的“下部”基本传达了“
loins”的词义;至于“thunder”一词金译与刘译分别翻译为“威力”和“雷霆”,此虽在意译与直译之间,但差别并不大。第七句是一句引文,引自斯温伯恩(A.C. Swinburne)长诗《阿塔兰忒在卡吕冬》(Chorus from
'Atalanta'),萧译与金刘的译文有明显不同,即未点破其隐意(Undermeaning)——刘象愚先生在注释中讲道:“利用the maiden hid与maidenhead在语音上的近似,制造双关效果(Pun)”,于是出现了“躲藏”与“隐私处”(隐处)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文。简单地翻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萧译为一个系统,金译和刘译为一个系统,其分歧在于对末句的翻译上——是点破,还是含蓄不宣?我的意见是要点破的,因为中文并不能传达原文的谐音双关效果,也就是如果“含蓄不宣”读者就不能洞悉引文的真实用意,而且前面已经做了若干的铺垫,以及出现了“loins”这个至关重要的名词。
让我们还原一下场景,首先这段话的是“Buck Mulligan”对“Stephen”说的,而对话中的“He”则是指主人公“Bloom”,Bloom是个犹太人——正是由此,才有“pale Galilean eyes”的说法,Galilean是耶稣出生的省份。而说Bloom的“he is
Greeker than the Greeks”这一句,则是指他好色。后面接上Bloom盯着Venus Kallipyge的“mesial groove”。也就是说Buck Mulligan在想象Bloom面对美臀雕像时的心理活动——欣赏艺术品,却盯住女神的私处,不得不说是个贬斥性的评价。“thunde”是Buck Mulligan对Bloom心理的一个的描述:如闻雷声般震撼。继而引经据典,作为听者的Stephen,也是心领神会。此双关语中“maidenhead”,常用单词为“Hymen”,即处女膜。“maidenhead”的词根为“maiden”,词义为处女。而“Hymen”一词源自古老的拉丁语,这个词之所以被更广泛地使用,因为法语和德语中的“处女膜”亦源自拉丁语,分别为“hymen”和“Hymen”。当然“maiden”一词的使用率也让位于另一个源自拉丁语的同义词“virgin”。
“The god pursuing the maiden
hid”语出斯温伯恩长诗《阿塔兰忒在卡吕冬》的开场处的合唱,是对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一曲赞歌,该合唱由七节(stanze)八行诗(line)构成,每节押韵格式不一。该诗句系第七节的第八行,前面三行诗为:【5】And soft as
lips that laugh and hide,【6】The laughing
leaves of the trees divide, 【7】And screen
from seeing and leave in sight。张定浩先生译文为:【5】笑语喧哗的枝叶分向两边,【6】仿佛开翕自如的嘴唇般柔软,【7】时而将她庇护,时而又暴露无遗,【8】那神明在追,那少女在躲闪。显而易见,张的翻译不是逐行对应的,如第五局和第六句,被重新排列组合了。
让我们结合这四行诗分析,Buck Mulligan所引为何。Buck Mulligan口中Bloom意淫的对象维纳斯,也即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美臀维纳斯背部赤裸示人,特点集中于她“S”型曲线和半圆的翘臀,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女性臀部曲线美的认识。第五行中“lips”可对应“Callipyge”,嘴唇与臀部都是两瓣的,也都具备“soft”(柔软)的特征;第六行中“
leaves”(花瓣)呈现为“divide”(分裂),可以视为臀部或女性特征的隐喻;第七行中制造了朦胧美,时隐时现的效果,令人心旌摇曳,Bloom在Buck Mulligan的想象中,注视着维纳斯的“loins”,浮想联翩;有了上述的分析,第八行Buck
Mulligan的用典,也就顺理成章了,要一探女神的私处,而且还是处女的私处,由后视到前视。
接受美学代表人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的空白理论(Blank
Theory),有助于理解乔伊斯布置的谜团。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为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也即著名的
“Appeal
Structure”(召唤结构)。“The
god pursuing the maiden
hid”一句由引经据典形成的双关隐喻,正是为读者提供了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的空间,作者并非是突兀地使用,故弄玄虚,而是有前置的铺垫,即“所言部分”,也就是我们分析过的Bloom对维纳斯的意淫。至于“未言部分”,它乃是意指而非陈述,充分展现了利用“空白”实现对读者的召唤,一个解谜的召唤,从“maiden hid”联想到“maidenhead”,在读者的想象中成活——乔伊斯正是运用了“空白理论”,使得琐碎小事也深刻得惊人。
在德里达看来,处女膜可以表达为“尚未书写的白纸”,(其)“纯贞使那片空间敞开,还有一些未经图解的字:邪恶/神圣之对立。”于此,可以反观Bloom的形象——Buck
Mulligan对其的解读,以及为读者敞开或提供了用于书写想象的白纸。同时又可以视为是一种隔离——“保护性的屏障……阴道里的隔离,薄薄的,不可见的遮掩”,而这种隔离横亘在Bloom与美臀维纳斯之间,也横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被遮盖的鸿沟,需要被突破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