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志传统媒体互动更新换代2.0web2.0mag2.0杂谈 |
分类: 传媒与传播 |
传统的媒体,报纸和杂志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受到互联网的挑战,这种挑战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今年呈现了更加严峻的后果。虽然越来越多杂志用新的面孔出现在市场,但杂志内在的求新求变的压力仍然与日俱增。考察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大城市的生活类杂志生存状态,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旧的运作模式将在一定时间里继续延续,甚至有一部分已经具有竞争优势的杂志会有增长空间,但整体影响力及市场份额会进一步被分流,杂志市场将会萌芽新的运作模式。
我们从韩寒即将创刊的那本杂志的运作思路,可以窥见未来杂志新运作模式的些许斑点。韩寒完全不遵循原有杂志的运作理念,独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其实可以把杂志2.0概念赋予给它。虽然这个概念本身还并不清晰。把杂志当作媒体的一个呈现形式,而把流程及内容的生产打破,大胆借用了WEB2.0的思维,启用了读者即作者,用户即生产者的互联网方式,仅用一篇博客,就把一本杂志的诞生渲染张扬得满城皆知,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因为内容的标准已经提供,大家可以根据要求参与其中,和韩寒一起来办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可能就是大家都期待都喜欢的杂志,它的参与感,互动性得到了最有效的体现。未来看杂志的人,可能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编辑部的单向内容提供,更多的是寻找读者在杂志生产过程中的存在价值,是个体读者在共同价值观人群中的展示与体现。
上溯到著名的杂志读者文摘,后来改名为读者,包括现在名目繁多的文摘类杂志,其实是最早体现读者参与的运作模式。只是他们整体上还停留在传统杂志的思维中,参与的人仅仅非常小范围的独立个体,因此并没有显示出杂志2.0时代的特色。我曾经针对高端新闻文摘类杂志《看天下》的运作写过互联网时代的文摘编辑一文,其中涉及到一些传统杂志如何借用互联网经验更新求变的思路。但真正的杂志2.0概念能否立住脚,还需要看它能否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支持。
第一,选择最具参与性的选题,设置具有参与性的栏目。
第二,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设立参与的独立标准。
第三,搭建有效的互动桥梁,实现读者阅读瞬间上传信息的方便快捷。
杂志的出版周期长,周刊的内容准备时间也在一周以上,因此杂志的互动结果,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呈现,因此杂志的选题和栏目必须考虑可跳跃性,有前瞻性,预见性。杂志是否能跨跃时间,直接跳到未来,又切全未来一个时空的实际,在选题和栏目设置上都要事先做精心规划。
因为读者上传内容的多元,必须统一在杂志整体定位与风格的标准之上。让不同的信息源能自觉寻找到杂志的承载平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跳舞。这个标准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包括一些个性定制的杂志,都要追求最终是否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共鸣。杂志的内容不再是纷繁复杂,而是多元视角的精英体验,极致呈现。
在技术上,还要更大胆地借用现有的即时通信方式,有效搭建读者反馈信息的桥梁。这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只是选择和取舍要符合目标读者人群定位。
那么,未来城市生活类的杂志,是否可以在杂志2.0概念上突破?我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一方面,这一类杂志的读者数目巨大,而且目标读者的人群具有更多的主观参与兴趣。另一方面,这一类杂志的市场认可度高,客户希望杂志有更切合市场需求的新活动新模式配合产品的销售,或者提升品牌的传播力。在市场的支持和要求下,城市生活类杂志在2.0概念上的每一个突破都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Magazine2.0时代,也许仅仅是一个过渡的阶段,随着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思维成为现实,杂志的更新换代会更加迅速。未来的杂志,绝不会停留在传统概念上,成为单一的奢侈的不环保的毫无生机的过时落后的媒体形态,它必将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在新的技术支持下,新的运作模式的突破上,寻找到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电子杂志的探路不可能完全避开传统杂志的经验,而在传统杂志由铅与火的时代向光电时代,数字时代迈进的过程,也必然向各个方向寻找生机。作为精准人群个性化服务的杂志,互动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实现读者这种和时代同步的需求,将给杂志一个新的想像空间。(蓝维维2009年7月24日第一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