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美国假熊猫比中国真熊猫更值钱
(2008-06-24 00:25:16)
标签:
电影功夫熊猫创意市场产业派拉蒙迪士尼文化 |
分类: 创新与创意 |
这个比较有些一厢情意。也许中国的真熊猫是无价的,这个观点,说不定还会得到派拉蒙公司的赞同。不管如何,从市场来看,一只真熊猫一生能带来的门票收入,往往够不上运输和饲养它的成本。而一部《功夫熊猫》电影的票房却可以让很多的真熊猫活几辈子。《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首日,票房已经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功夫熊猫”的玩具销售,还会继续创造市场奇迹。
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人开始琢磨,是什么让美国的假熊猫贵过中国的真熊猫?为什么中国的国宝,政府养育了几十年还要花纳税人的钱?
无他。创意+市场。
派拉蒙电影的元素,我们都非常熟悉,故事也非常老土。如果把电影《功夫熊猫》的各种元素都分离出来,可能我们每一样都会胜过美国的电影公司。但把这些元素组合到一个电影,中国却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就是创意的空间,这就是市场的魅力。
创意产业在中国刚刚萌芽,动漫生产的技术和人才已经可以和欧美媲美。事实上,目前很多好莱坞的诸多公司,包括派拉蒙或者迪士尼公司的诸多电影制作,都有中国动漫公司参与摄制与后期,著名的《卧虎藏龙》后期就是香港的公司制作。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把其中一部分工作交给中国企业,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仍然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国内有一些电影,其实完全可以在国内实现特技与后期加工,但为了加进一些洋元素,又出了高价请来日本、韩国或者欧美的公司出面,事实上,大量的工作仍然是中国人完成。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国内制作公司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国外的电影并不排斥国内的技术实力。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缺乏自信,到底是什么让《功夫熊猫》创造了神奇?
创意,无他。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力。这种天马行空,突破常规,大胆想像,不拘一格地形象塑造力,源自创作空间的广阔,不受约束,抓住市场最吸引眼球的元素,抓紧最打动人心的元素,哪怕讲述一个听过一百遍的老掉牙故事,也会有惊人的市场号召力。比如《狮子王》,比如《花木兰》,甚至比如《葫芦娃》。为什么《忍者神龟》和《变形金刚》都是美国制造,为什么没有历史的国家总是如此善于拿来主义?
那就是市场。市场经济的发达,除了需要有完美的法律体系,要保护知识产权,还要有配套的税收、融资、专业的市场传播、专业的市场运作等一系列配套。从一个想法到一部电影的正式上市,美国有一整套完整的运作套路,市场的估价功能,市场的深度开发,市场的成功实现,都建立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与尊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不必担心会受到舆论导向等不可预测的少数掌权者的人为风险影响,一切的考量交由市场判断,只要对市场需求有正确的判断,当然包含着公共道德的选择,它也已经由市场去体现,因为一部在道德上被普遍指责和批评的电影是不可能得到市场支持的。一部有悖于公民基本价值的电影也只能作为小众的参考,根本不会有资本敢于投入。
有没有好的创意,似乎并不是关键。但有没有好的市场环境,却影响着好创意能否真正得到实现。好的作品并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可以扶持的。纵使你禁止在任何时间播放进口动画片,也绝对不会给国产动画片带来市场的春天。因为你左右不了观众的选择与口味。
与其羡慕人家能创造出《功夫熊猫》这样简直可以进“五个一工程”的电影获得巨额的市场效益,还不如放宽对创意产业的种种限制和检查。也许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一些粗枝滥造甚至极端违背社会价值的烂片,但更多的让市场与资本大胆地投入到观众喜闻乐见的好片。把创意完全地交由市场决定吧,天塌不下来。观众和公民的基本准则不会因为电影而改变,社会道德的底线从来不是由哪一部电影或文艺作品败坏的,却总是由官员的腐败击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