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慷慨大方的品质从何而来?

(2007-07-28 23:54:45)
标签:

育儿

反省

孩子表现得越来越小器。这回直接针对我。冰箱里的两杯酸奶,我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可以给爸爸一杯,小家伙跑过来,连忙把两杯酸奶抓在手中,怕我抢了似的,脸上是真正的紧张。
 
我的心似乎被刺了。开始开导他。但说什么也不管用。从孔融让梨到先人后己,小家伙只担心给了我一杯自己就少一杯,他甚至用哭来抗争。
 
我放弃了。开始检讨教育的方法也检讨自己。
 
应该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因为对物质的得失,我一直看得比较开。我一直在追求和努力做一人慷慨大气的人。但这正说明我事实上远远不够慷慨大方。
 
我听朋友说起过某某人非常慷慨,总是心向往之,钦佩不已。比如有一个朋友的朋友老纪,他读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就不敢夸他的东西好,你如果说老纪,你的手表真漂亮,他一定会马上摘下来,端详一下说:是吗,是真的好吗?然后递到你手里:“送你了,你这么喜欢它!”然后是真的送了,还送出过很多东西。是真送。原来以为这种大方,我只有羡慕,因为我家穷,是穷怕了的那种。我一直对生活的要求低,对物质生活也不敢奢望,事实上表现得处处珍惜和节省。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不怎么慷慨大方了。一直觉得,这种大方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没有一定的基础,我怎么也做不到。
 
后来遇到过一个另一种大器的人,那是一种很自然真诚的大方,决无半点虚伪。因为他也并非那种家境特别富裕的人。但他宁愿自己过更清贫的日子也决不会有一丝丝的吝啬。对待朋友,随时可以把自己的钱包掏空。甚至把卡刷光。假如有朋友遇到困难了,不管是真是假,绝对慷慨解囊。正是因为这种大器,由衷地付出与给予,他生活一直非常乐观和快乐。
 
还有一位哥哥,自己是穷光蛋。比我大很多岁呢,不但没房没车,连老婆也还娶,基本是月光族。很长时间只以为他的钱全部都喝酒了,后来才知道,他只要有一笔稿费或者发个小财,就会去一趟医院孤儿院,亲自去找那种真正需要帮助的穷孩子,不动声色地就去把人家的医疗费交了。这样的事,他一直在做,一直坚持着。也没有宣扬过,要不是有一次酒后吐真言,说他帮助过的一个孩子又要离世了,痛哭不已。我才猛然认识到这位大哥刚强的外表下,竟有如此柔软的内心,他的身影远远比他的个头高大。因为承受着为兄弟保密的任务,至今也不敢对外透露半点真相。
 
事实上,大器与否并不和自己的经济条件有多么紧密的联系。只和生活的态度有关。能否真诚地为朋友和他人付出,仅仅是量力而行的付出,能否先把方便让给别人,能否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与幸福,这才是慷慨大方的本质。比起这些慷慨大方的人,我实在是小。
 
按这个标准,我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家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多半如此。虽然我们知道也事实上在教育孩子要先人后己,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但在一些细节上,往往出现“快点吃,不赶紧吃就没了,就要被爸爸(或者妈妈、爷爷、奶奶)吃了”,“在幼儿园吃饭要快一些,吃得这么慢,好东西都被别的小朋友吃完了”……竞争意识固然重要,但在竞争中体验付出与爱的幸福则更为宝贵,孩子需要相互比赛,但比赛的内容却大有讲究。因为没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感受到了大人们在生活点滴的真正态度。
 
是不是懂得付出,是不是真心地喜悦地付出,往往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有一些人捐款给灾区,虽然比别人的数额要多,但他有可能不是真正的慷慨。因为他未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付出,纯粹的付出,他未必丝毫没有想到有何回报。他捐助比别人多,也许是职位逼迫他不得不多捐一些,也许是因为捐赠的数额会公开。当然并非指责这样的人完全没有爱心,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捐赠自由。出于什么原因捐赠完全属于私权。我真正佩服地是把给予和付出当成自己生活的态度,生活的理念,自然而纯粹地践行的人。
 
我坚持认为,能不能真正不图回报,不带任何赎罪心理的,完全出于和别人分享或者助人于水火,雪中送炭的自觉的付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慷慨大方。这种大器是可以上升到人格层次。不在乎有多少财富,只在于付出的单纯。
 
检讨的结果是: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慷慨大器的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可能我在决定付出与否的一瞬间,我有意无意是考量过自己的得失,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的。我有时候做得可能非常阴暗,比如在某个场合与朋友争着买单,其实是为了一种虚荣或者炫耀。在得到别人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甚至怀疑过别人的真诚。
 
李嘉诚先生说,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富有。也许是成为华人首富之后,他感受到了为人慷慨大方的真谛。这和他在商场斤斤计较并不矛盾,而开心地,自愿地,发自内心地捐献自己的财富,才是他内心富有的光芒闪耀。
 
而做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才可能真正的慷慨大方。孩子贪吃,也许是天性,他幼小的心灵仍然是纯洁干净的。不干净的是我自己。甚至要求他慷慨大方的原始目的,都是出于为父的某种虚荣,而非真正意识到要让孩子的内心富有,让他感受到付出的快乐。
 
检讨自己,大多数时候是艰难的。思考良久,终于想明白,其实,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并非表现在物质利益上给予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内心是否真正富。内心的富有可以让一切付出都不会有半点迟疑,只会因为付出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有。
 
因此,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是自己再次审视自己人生的宝贵经历。为了让孩子慢慢感受到付出的快乐,一定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他自己感受到给予和付出的过程是一件开心的事,能在这个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微笑。当然这一切要从自己做起,要更加慷慨大方地付出,甚至包括赞美,由衷地给予别人帮助与赞美,自然示范了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与我的内心,要做到哪怕社会和他人对我再苛刻,也别忘记爱与付出其实不是用来交换的,爱只会越付出涌现得越多。
 
快乐也是如此。
(蓝维维 2007年7月28日凌晨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