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应该更大一些
(2009-01-15 08:16:44)
标签:
中国股市小股民财经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管理杂谈 |
分类: 国内投资 |
中国股市常常逆国际股票市场而动,让很多国际投资人常常不得要领。即便是我这个在中国生活很多年,投资国际股票市场多年的人,也常常对中国的股市摸不到门道。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中国尽管在资本市场上试图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中国股市除了少数的几个QFII以外,基本上还是与国际资本市场绝缘的。正是这种未开放的状况,也恰恰使中国资本市场躲过了一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浩劫。尽管中国股市也下跌了很多,但从国际资本冲击的角度来说,中国股市也算因祸得福了。
我常常在想,中国股市从90年代创立以后,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展神速。即使是经历了大幅度下跌的熊市,其总规模仍然在新兴市场的股票当中名列前茅。上市公司的总数量增加更为迅速,要不是监管单位在审批上的严格限制,上市公司的总数量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超过日本,甚至一些欧洲的主要国家。虽然这其中经历了股市的上上下下,股民也经历了酸甜苦辣,但中国的企业有没有通过股票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呢?那些影响股市或上市公司的最基本状况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中国股市的先天特殊性恐怕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企业层面,才能找到最基础的但十分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中国股市建立的基础是改革中的国有经济。中国上市公司是伴随中国企业的转轨改制而走上股市的。这就决定了,上市公司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原国营企业的特点。不仅在企业的管理上,还是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都不可能摆脱原来已经习惯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即便是那些民营企业、或者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上市以后也是置身于混合经济的大环境当中。西方的东西用的不多,国营企业的特点学了不少。
换句话说,外国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借助资本市场,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上市的目的非常明确,要么是原来的所有者脱手套现;要么就是通过上市获取拓展业务的资本,进一步把这个公司做大。中国的企业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目的。然而,原有的所有者却是国家,上市后的所有者结构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国家仍然是大股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仍然为国家工作。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在上市以后,除了有更大的资金话语权和个人报酬大幅度增加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财务上照样和发改委以及财政部门脱不了关系、在资产的支配权上国资委仍然是最终的决策者、在人事上组织系统和主管部门仍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面对这样的结构,股民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重大决策的影响应该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是股份制公司最有影响力的股东大会,股民们对管理层的影响估计也不会太大。还有就是董事会的产生,以及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上的作用与西方相比,可能就差别更大。这点我不说大家也明白,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怎么差生的?除了股权决定的董事会成员以外,所谓的独立董事大部分也是管理层聘请来的,股东大会也不过是个程序。小股民心里也清楚,人家是大股东,小股民说什么也没用,白浪费时间。正面的理解,国家也是股东,和小股民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吧!
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必然决定了中国股民不会去关心企业真正在做什么。也很难影响企业将来要做什么。那好了,投资人既然关心企业层面没有太大用处,就只好关心单一因素——股票价格了。因为,影响价格的那些因素,小股民说了也没用,那是国家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中国风行技术分析的原因之一。因为,只有技术分析才能把那些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人事纷争、股权变更等简化成单一的价格曲线。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国企业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大概是全球最高的。尽管人们抱怨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场。无论是专业投资人、经济学家还是普通的股民,大家都盯着政策的变动,任何上面的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股市的大涨或大跌。至于企业业绩这个因素,相对于宏观政策的调整来说,自然就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正是这样的现状,不仅给海外的专业投资人也给国内的普通股民造成了一个共同的印象:基本面在中国不太适用,似乎基本上不太起作用,君不见那些烂公司和那些好公司还不是随着大市同涨同落,有时烂公司甚至比那些所谓的好公司表现还要亮丽。
当然,这是历史给中国股市的遗传。我们既不能把中国股市推倒重来,也不可能照搬外国的体制。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化。只是股民们希望这样的演化速度适当地第快一些,股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方面尽快地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