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萧红)读后感(1)
(2022-03-23 22:51:51)能看到众生困苦的作家一定是温柔善感的作家,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语绘身边世界;他们中更是不乏流芳百世的大家,随便一数:雨果、契诃夫、哈代、莫里森、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卡佛、萨拉马戈…无不如此。
萧红也是一位这样的作家,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就是一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疾苦的图谱,读入《生死场》犹如踏进人间暗屋,处处无光、处处悲戚。从“麦场”开始,读萧红笔下的人物,尤其女性,恰似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扑面而来。
丢了羊的二里半,房前屋后洗衣做饭,忙碌无比的麻面婆,饿着肚子的罗圈腿,故事一开始,这一家人的生活就这么忙乱不易。麻面婆是最让人心疼的那一个:“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象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象一块衰弱的白棉。”让人心生爱怜的人,她得忍受多少生活之苦?
赵三和王婆夫妇的争吵被即将到来的大雨制止,“赵三为着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忙着找席子把麦子盖起来。王婆边干活边埋怨:“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而跟赵三唠嗑的二里半,还在想着他的羊。
每个人都在应付自己的生活。
后一篇:《生死场》(萧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