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规划的人口和债务悬念
(2017-11-15 14:51:19)让我们先回忆一段历史,120年前,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是青岛的开始:
1897年11月1日,鲁西南巨野教案发生。
11月14日,德军登录胶州湾,占领当时隶属即墨县仁化乡的海边。
1898年2月10日,德军颁布公告,确定购地原则:德军要用地,须事先善意与地主洽商,视其优劣,分为三等:每亩定价37.5元、25元、12.5元。
3月6日,中德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8月20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地合同,勘定边界。
9月2日,德国宣布胶澳为自由港。同日颁布购买田地章程。
10月3日, 开始标售土地,当天有数十家竞争者参加投标,部分土地高价卖出。
10月12日,德皇命名胶澳租借地为青岛,从此这个名字出现在远东海岸线上。
无论是效率,还是步骤,你都不得不佩服这帮德国人的水平,那可是19世纪呀,尽管他们是殖民者。不得不承认的是,120年后,我们的政府依然没有这么高的效率和这么精明的算盘,尤其在土地方面。
几年前,有个叫沙洲的辍学小孩写了首成名曲《老巴子》,其中对即墨为代表的乡下人极尽羞辱之能事,这首有点骂街的歌词却也说明了他是个不懂历史的小屁孩。倒退一百年,青岛小渔村才真正是即墨的乡下,德国人日本人建立了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早来几年的外地人,就在这里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看即墨人为乡下人,真是可笑忘本之极。
120年后,红岛街道在11月14日这一天,发布了规划。这是继高新区西部、河套街道之后,红岛新区的全部控规都基本完成。以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往里填空了。
这个规划如何呢?这确实是一个 高大上的规划,如果建成,真的很好。只是它的成本会 非常高昂。如果不走市场化路线,仅仅依靠公共支出,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太全面的不去评价,因为没有详细的,我们只说重点,算算账吧。
红岛31个村30327户76000的回迁面积总计1063万平,土地是划拨不算地价。就算是工程的资金也得差不多400到500亿,这一千多万平建筑是没有回款的,纯粹 给三万户村民的福利,这些成本谁来承担?无非是他们贡献出来 的土地,但如果这些土地 不是住宅地,只怕开发商也没人要,商业地要了,无非就是欢乐滨海城的结局。那么这500亿如何还?谁来换?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土地财政,没有任何办法。
而且这1063万平中有16%的商业,也就是170万商业作为村民的自持,用于经营,170万商业是个巨大的体量,如何经营也是个悬念。
从规划来看,高新区侧重产业地产,建设了大量产业 项目以吸引大型企业落户,形成高端蓝领就业和税收机制,而河套是侧重商务地产,规划了大量写字楼,以吸引大量服务业企业来落户,再形成白领就业和税收机制。
这样的梦想是好的,问题是,目前山东经济整体因为傻大黑粗转型艰难、新产业没有形成的基础上,这样的所谓产业园和工业小镇多是为了拿地而修建,很难形成什么真正的产业,目前高新区已经有大量办公用房空置,很多创业基地依靠创业补贴而活。
决策者必须算清账本,而真的错过了这轮地产热潮,地价就不那么容易拉起来,你不多规划点住宅,到时候卖啥?产业地产高新区现在卖七八千都去化不了。
人口增长也是问题,按照中国城市的规划,一平方公里原则上是要容纳一万人口,以两个街道目前规划的18万和26万人,就要达到44万,而现在只有8万,更要命的是,去年只增加了 800人。就便是一年总加1万人,也需要30多年。
那么还不如学胶州产业新区和少海,多卖点地,多依靠开发商回款,多依靠楼盘吸引人口,先把空地填起来,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人住。不过话说回来,本来红岛房价便宜,还有希望靠洼地效应总价增加人口,现在都高不可攀了,这条戏也不大。
未来几年的中国,财政激进型投入将不可持续,不要说公共建筑,就是地铁这样的交通设施,内蒙已经叫停三条了。钱不够了,就得下马。青岛这个城市包括红岛区域的大规模建设,也面临着同样的巨大悬念。
一组政府权威官方数字仅供参考:2016年红岛经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2亿元,支出总额为20.5亿元。2016年末红岛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26.8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7.57亿元,专项债务109.29亿元。
看到了亮眼的高大上规划,想想目前的经济状况,希望更脚踏实地一点。至于市政府搬迁么,下届班子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