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改区后,楼市走向何方?
(2017-09-20 20:24:19)十年后,犹记得2007年那个冬天,高速马山出口下来,瑟瑟寒风中的永和硕辉苑和即发润发家园,还有北边的马山新城,才定价2600,但销售都几乎停滞。
如今再来看看绿城代建还被保利抢了地的岘山花城,均价10500,正好涨了四倍。这当中其实主要经历了两轮,这都是亲身经历,第一轮是09年到10年,比如这个西部城区到了7000。第二轮再经过今年三月青岛市区调控的挤出效应,上涨到10000。
但是比西部风头更盛的是东部创智新区,上届班子最大的动作,仅仅经过五年建设,重金投入之后,新区雏形初现,大片写字楼林立。
当年因为党政机关不能搬迁,一度极为冷却,最代表的项目万科东郡一度从6000多降价到4000多大甩卖。但随着各部门入住,大开发商不断进入,公务员买房带动,创智新区楼市自16年初就开始火爆,一直延续到中海6700多的地王现身,更有火上浇油之势。
即墨全区1780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厦门,比起深圳的1980也只少十分之一而已。这么大的盘子,改区之后如何规划,确实是个大问题。
好在即墨在几年前的乡镇合并中已经设立八个街道办事处,这是青岛四个县级市最多的,城市的行政区划准备已经完成,对比胶南连乡镇调整都没到位,更是走在前列。
就目前而言,即墨城市布局主要是一横一竖组成。
一横就是即墨主城区,自马山开始一直向东延续到龙山,因为建成时间早,人口稠密,此为实城。上届本地班子老刘有所作为,开了一个创智新区,改造了一个古城,当然,财政压力也不小。
一竖就是所谓蓝色硅谷,自北边 岭海组团、温泉组团、一直顺着11号线延续到鳌山卫,因为人口和产业都不足,此为虚城。这算是上届青岛班子留下的重要遗产。
两蓝之间相隔差不多十公里,就城市布局而言,并非很近,可谓割裂状态。
而以人口而论,即墨超过120万人,仅次于平度,为山东东部人口大县。农业人口多,1033个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如何抓住改区这样的千年机遇,将即墨尽快城市化,是摆在现任班子面前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即便这么多人,其实即墨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人。因为按照我国的城市 规划,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应该对应一万居住人口,这样才能发挥城市的集约化优势。仅仅按照目前即墨这几个街道的规划,只怕也得超过 十分之一的面积,即便以178平方公里,那也需要180万城市人口,而即墨现在这120万人,大多数还是 农村人口呢。
而这里最大的机遇就是房地产。李村上王埠一个25亩的小地块,竟然引发30家争夺,地价飙升到11000,才熔断。市区的这种拆迁缓慢,关门谢客的行为,恰恰是郊区的机遇。
政府对开发商,要以市场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视开发商如同的财神爷,搞个地块,让你们拼命抢,面粉贵过面包,榨干你们的利润,这显然有点竭泽而渔,根本就不可持续。中海的6700地王的例子不能总是重演。
还有视开发商为无所不能,设置各种条件,借此招商引资,最好给带个产业过来,最好给解决区域税收问题。这显然打错了算盘,复星天贸城数年启动不了的教训不可不察。而东方影都的尴尬更是就在眼前。
也不要再搞什么大工程了,古城、创智、蓝谷、小商品城,这几年这么多即墨政府出钱的项目,财政怕是早已不堪重负。胶州当年搞了体育、文化等三大中心,到现在也没整利索。这都是眼前活生生的教训,不可不察。
还是先以民生为主,先以市场投入为主吧。即墨城区面貌有多差,你只要找一栋高层上去,周边远望一下,就会发现少数高楼之下,遍布城中村,密密麻麻。以前历届班子都绕着走,城市向东西两头扩展,越拉越长。只有上届班子看不下去了,启动了中交、天泰、复星等几个片区改造,算是开了个不错的局面。但这样以来,高楼和棚户区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更加刺眼,这确实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了,据说这次请了“新加坡规划之父”、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师刘太格先生来参与规划,倒是个比较高的规格。
如果即墨决策者能了解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抓住房价上涨,开发商拿不到地的机遇,展开大拆迁,有效解决城中村的土地回迁和补偿问题,持续放地,将青岛楼市主战场引到自己身上,则一年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资金引进也是可实现的,这比招商要快得多。
即墨要在短时间内变魔术一般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区,只能一条路,就是打破当前众多开发商无地可拿的局面,引进几十家大开发商,进行大规模旧村改造,以他们的资本来把这片土地翻新一遍。大量启动项目,顺便把旧村改造完毕,空出大量土地 ,房子价格稳住,入城门槛大大降低,何愁人不来?
最高让即墨的房价保持在8000到10000之间就可——2010年到2015年,李沧正是这个价格延续了五年,解决了大量刚需的住宅问题,成为青岛年轻人的承载地,自己也迅速因旧村改造实现了城市化,
如果能复制李村成功经验,那么不出几年功夫,即墨区将焕然一新,老百姓住进新房子,政府还不缺钱,老城区顺利接轨城阳,蓝谷顺利接轨李村崂山,即墨就真的是个区了。
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拆迁的土地规划受限,回迁房基本上就把商品房部分挤掉了,这样开发商无利可图,自然无法展开,这需要区里去要政策,及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处置。
就目前而言,青岛这么多头头脑脑,红岛的老王同志看到这个机遇了,当然是因为他主政过李沧的经验所致,所以来了一个整体性大拆迁,一举变农村为城市。
胶州因为胶东机场,也是趁着房价便宜去库存,一举拆掉二十个村,而且全是货币补偿。如今环保之后又开始拆李哥庄垃圾场周边11个村,但目前房价下,货币补偿已经成本太高了。
平度因为偏远,当年启动大拆迁,只引进一大批小开发商,市场遇冷,资金链纷纷断裂,导致局面艰难,这是即墨要接受的教训。
和老城区可以大规模启动拆迁不同,蓝色硅谷的改造要稳重,毕竟这里缺人口,缺配套,缺产业。大规模上马地产项目,又会导致2011年后哀鸿遍野的局面。至于新的大型商业,多少有点摩天三五的影子。如今细数之下,本区域千亩大盘已经有好几个,在谈的也不少。
融创重兵青岛湾,三个盘之后据说又加了凤岛,恒大收了麦尔文,又在龙岛和融创一争长短,最近的童世界又去了王村新城和中海那1300亩做了邻居。海尔既然有本土优势 ,自然也不甘示弱,也是圈了好几个项目数千亩。还有岭南大鳄进入田横和金口,都是单盘几千亩的体量。如此大的量,在蓝谷高层价格暴涨到一两万之后,巨大的泡沫如何消化,确实是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在如此巨量供应之下,蓝谷的楼盘们要想多赢,需要重新定位,就区域而言,产业启动不了的局面下,更多将扮演青岛燕郊的角色。把姿态放低,借助11号线的站口,主打市区买不起房的刚需。不要老想着搞别墅,温泉度假之类,这里不是中央别墅区,再这么定位,迟早重复11年之后的老路。
如果能把年轻人吸引过来,蓝谷就是做个燕郊又如何?蓝谷本身的大学和企业短期内并不能形成有效产业,解决不了大量就业。至于那些所谓的产业园,大家也都明白。甚至写字楼已经出现了好几栋烂尾楼,树立在滨海大道边,真是颇为尴尬。
说到这里,对即墨楼市比较了解的同志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即墨最大问题是土地资源相对市场而言分布不均,市区的项目启动少,郊区尤其是蓝谷的项目太多太大且普遍定位过高,购买力跟不上,又一次埋下了调整的种子。
而买房的人,自己先去周边看看,别光听规划凭感觉,冲动性购买。冲动是要受到惩罚的,比如那个单价快两万的盘,你周边转转,有没有足够的人口和配套支撑这个价格?
整整2300年前,公元前283年,乐毅率五国联军几乎灭齐。四年后,田单在大沽河畔即墨孤城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后,大举反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收复沦陷70余城。田单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2300年后,即墨又面临着一次千年机遇,肉食者中,还会有既有担当又有智慧的田单这样的人才吗?